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11-33页 |
一、研究缘起及选题理由 | 第11-17页 |
二、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三、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国外研究概况 | 第25-30页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五、论文的思路及框架 | 第31-33页 |
第一章 美国品格教育总论 | 第33-91页 |
第一节 品格和品格教育概念辨析 | 第33-43页 |
一、character和character education的中文译法 | 第33-34页 |
二、品格和品格教育的含义 | 第34-43页 |
第二节 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43-69页 |
一、传统品格教育阶段(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初) | 第43-49页 |
二、品格教育衰落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80年代早期) | 第49-54页 |
三、品格教育复兴即新品格教育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80年代早期) | 第54-69页 |
第三节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概览 | 第69-91页 |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标准 | 第70-72页 |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 第72-86页 |
三、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特点 | 第86-91页 |
第二章 托马斯·里克纳—美国“新品格教育之父” | 第91-121页 |
第一节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到新品格教育领导者 | 第91-101页 |
一、里克纳其人 | 第91-92页 |
二、里克纳的主要学术研究经历 | 第92-97页 |
三、里克纳的性教育思想 | 第97-100页 |
四、里克纳创建的著名品格教育机构—尊重与责任中心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里克纳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101-121页 |
一、里克纳公开出版的著作 | 第102-110页 |
二、里克纳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章、学术会议论文和项目研究报告 | 第110-117页 |
三、里克纳在网站上公开发表的文章 | 第117-121页 |
第三章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 | 第121-157页 |
第一节 德性伦理学是品格教育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 第121-132页 |
一、德性伦理学对品格教育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二、品格教育者们分别支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 第122-124页 |
三、里克纳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 | 第124-128页 |
四、当代伦理学的影响—麦金太尔的德性论 | 第128-132页 |
第二节 宗教对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132-138页 |
一、宗教和品格教育 | 第132-134页 |
二、托马斯主义—阿奎那的德性论 | 第134-135页 |
三、新托马斯主义思潮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实用主义思潮对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138-144页 |
一、实用主义思潮 | 第138-139页 |
二、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 第139-144页 |
第四节 心理学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础 | 第144-157页 |
一、人格心理学对品格教育的影响 | 第145-147页 |
二、发展心理学和道德发展理论 | 第147-157页 |
第四章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57-216页 |
第一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核心 | 第157-192页 |
一、里克纳的品格定义 | 第157-159页 |
二、里克纳的品格定义中包含的内容 | 第159-182页 |
三、里克纳重新阐释的品格定义 | 第182-188页 |
四、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尊重与责任 | 第188-192页 |
第二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中的实践策略 | 第192-208页 |
一、学校策略 | 第192-203页 |
二、家庭策略 | 第203-206页 |
三、社区策略 | 第206-207页 |
四、里克纳的品格教育实践策略是一种综合教育模式 | 第207-208页 |
第三节 里克纳确立的有效品格教育的原则和评估标准 | 第208-216页 |
一、对品格教育进行评估的必要性 | 第209-210页 |
二、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和质量标准的具体内容 | 第210-215页 |
三、评估的具体方法 | 第215-216页 |
第五章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评价和启示 | 第216-231页 |
第一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216-224页 |
一、里克纳是注重实践的思想者 | 第216-218页 |
二、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整体评价 | 第218-219页 |
三、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不足 | 第219-222页 |
四、从马克思的人格理论出发探析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 | 第222-224页 |
第二节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224-231页 |
一、基于品格转变学校职能 | 第224-226页 |
二、借鉴品格教育实践策略,加强教师行动研究 | 第226-228页 |
三、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共建格局 | 第228-231页 |
结语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2页 |
附录 1 | 第242-246页 |
附录 2 | 第246-248页 |
附录 3 | 第248-24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49-250页 |
致谢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