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核电厂抗震设计谱的确定方法 | 第11-19页 |
1.2.1 核电厂抗震设计谱的特殊性 | 第11-12页 |
1.2.2 各国核电厂抗震设计谱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3 核电厂近断层设计谱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4 我国核电厂设计规范GB50257-97 与修订送审稿的比较 | 第18-19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上/下盘效应及其地震动数据整理和分析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近断层地震的特点 | 第20-24页 |
2.2.1 近断层区域的划分 | 第20-21页 |
2.2.2 近断层地震动的破坏性 | 第21-22页 |
2.2.3 近断层地震动的特点 | 第22-24页 |
2.3 含上/下盘效应的地震记录选取与分析 | 第24-26页 |
2.3.1 地震动记录选取 | 第24-25页 |
2.3.2 地震记录分组及分析 | 第25-26页 |
2.4 上/下盘效应对地震动峰值的影响 | 第26-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基于Newmark方法的核电厂抗震设计谱 | 第30-72页 |
3.1 Newmark方法及讨论 | 第30-31页 |
3.2 地面峰值特征统计 | 第31-55页 |
3.2.1 台湾地区强震记录的地面峰值统计 | 第31-42页 |
3.2.2 中国大陆强震记录的地面峰值统计 | 第42-48页 |
3.2.3 国外强震记录的地面峰值统计 | 第48-53页 |
3.2.4 全部记录V?A与AD/V2统计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3.3 计算规准化反应谱 | 第55-69页 |
3.3.1 设计参数取值 | 第55页 |
3.3.2 计算规准化反应谱 | 第55-66页 |
3.3.3 Newmark方法拟合设计谱 | 第66-67页 |
3.3.4 Newmark方法的修正 | 第67-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四章 基于郭-王方法的核电厂抗震设计谱 | 第72-86页 |
4.1 地震动数据处理 | 第72页 |
4.2 郭-王方法统计设计谱 | 第72-78页 |
4.3 修正郭-王方法计算核电厂设计谱 | 第78-84页 |
4.3.1 基岩场地水平方向相对反应谱 | 第79-80页 |
4.3.2 基岩场地竖直方向相对反应谱 | 第80-81页 |
4.3.3 土层场地水平方向相对反应谱 | 第81-83页 |
4.3.4 土层场地竖直方向相对反应谱 | 第83-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核电厂抗震设计谱对比分析 | 第86-94页 |
5.1 两种拟合方法的结果 | 第86-90页 |
5.1.1 Newmark方法拟合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86-88页 |
5.1.2 郭-王方法拟合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88-89页 |
5.1.3 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结果对比分析 | 第89-90页 |
5.2 两种改进方法的对比 | 第90-91页 |
5.3 与中国规范和AP1000规范的对比 | 第91-93页 |
5.4 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6页 |
附录 | 第96-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作者简介 | 第12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2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