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建设与发展论文

基于风险预控的铁路货物运到期限预警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目的第15页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第15-18页
        1.4.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3 论文框架第17-18页
2 运到期限风险预控相关理论第18-28页
    2.1 风险管理理论第18-24页
        2.1.1 风险的概念第18页
        2.1.2 风险管理的含义第18-20页
        2.1.3 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方法第20-22页
        2.1.4 运到期限风险管理第22-24页
    2.2 运到期限预警管理的流程第24-26页
        2.2.1 预警分析第25-26页
        2.2.2 响应机制第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8页
3 运到期限风险识别与分析第28-49页
    3.1 运到期限风险因素的识别第28-31页
        3.1.1 风险识别的必要性第28-29页
        3.1.2 风险识别方法比较第29-30页
        3.1.3 运到期限风险因素识别方法第30-31页
    3.2 运到期限延误原因统计第31-36页
        3.2.1 运到延误问题的现实情况分析第32-33页
        3.2.2 运到延误问题的成因分析第33-36页
    3.3 铁路货运流程分析第36-39页
        3.3.1 发送作业第36-37页
        3.3.2 途中作业第37页
        3.3.3 到达作业第37-39页
    3.4 运到期限的影响因素第39-48页
        3.4.1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第39-40页
        3.4.2 单因素影响分析第40-47页
        3.4.3 各因素相互影响分析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运到期限风险监测与评估第49-69页
    4.1 运到期限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9-54页
        4.1.1 运到期限指标选取原则第49-50页
        4.1.2 运到期限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第50-52页
        4.1.3 运到期限风险的监测预警方法研究第52-54页
    4.2 运到期限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4-59页
        4.2.1 层次分析法步骤第54-56页
        4.2.2 指标权重的计算及分析第56-59页
    4.3 运到期限风险评估第59-66页
        4.3.1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第59-61页
        4.3.2 运到延误风险预警等级划分第61-62页
        4.3.3 运到期限风险评估实例第62-66页
    4.4 运到期限风险控制策略第66-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5 运到期限风险预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第69-79页
    5.1 信息化流程第69-71页
        5.1.1 风险闭环管控机制第69-70页
        5.1.2 风险管理业务需求第70-71页
    5.2 平台设计方案第71-73页
        5.2.1 系统总体框架第71-72页
        5.2.2 系统功能结构第72-73页
    5.3 数据集成方案第73-76页
        5.3.1 数据需求第73-74页
        5.3.2 数据集成处理第74-76页
    5.4 系统实现的功能第76-78页
        5.4.1 行车状态实时监控第76-77页
        5.4.2 运到期限风险预警第77页
        5.4.3 运到延迟应急管理第77-78页
    5.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6 结论第79-81页
    6.1 本文主要工作第79-80页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附录A第83-85页
附录B第85-8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7-8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风景道资金资助机制及中国探索
下一篇:BPMN控制流可配置建模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