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激励与企业成长性研究--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存在的创新 | 第14-15页 |
1.5.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4页 |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4-15页 |
2 基础理论分析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2.1 基础理论分析 | 第15-18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5页 |
2.1.2 管理激励理论 | 第15-17页 |
2.1.3 相对剥削理论 | 第17页 |
2.1.4 企业成长理论 | 第17-18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2.1 管理层 | 第18页 |
2.2.2 管理层激励 | 第18页 |
2.2.3 企业成长性 | 第18-20页 |
3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 第20-26页 |
3.1 市场总体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3.1.1 公司数量 | 第20页 |
3.1.2 市盈率 | 第20-21页 |
3.1.3 流通情况 | 第21页 |
3.2 行业分布 | 第21-23页 |
3.2.1 行业分布横向比较 | 第21-22页 |
3.2.2 行业分布纵向比较 | 第22-23页 |
3.3 地域分布 | 第23-26页 |
3.3.1 各地区上市公司数量情况 | 第23-24页 |
3.3.2 各地区上市公司交易金额情况 | 第24-26页 |
4 实证分析 | 第26-41页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6-27页 |
4.1.1 管理层的年度薪酬与公司成长性 | 第26页 |
4.1.2 管理层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成长性 | 第26页 |
4.1.3 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公司成长性 | 第26-27页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27页 |
4.2.1 样本选取 | 第27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27页 |
4.3 变量定义 | 第27-30页 |
4.3.1 因变量 | 第27-29页 |
4.3.2 自变量 | 第29页 |
4.3.3 控制变量 | 第29-30页 |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4.4.1 管理层年度薪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4.4.2 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4.5 因子分析 | 第32-35页 |
4.5.1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 第32页 |
4.5.2 主要因子提取 | 第32-34页 |
4.5.3 计算因子得分 | 第34-35页 |
4.5.4 最终因子得分 | 第35页 |
4.6 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5页 |
4.7 模型设计与回归分析 | 第35-41页 |
4.7.1 回归模型 | 第35-36页 |
4.7.2 Pearson相关性检验 | 第36-37页 |
4.7.3 回归分析 | 第37-41页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1-4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2-43页 |
5.2.1 完善与管理层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42页 |
5.2.2 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 第42-43页 |
5.2.3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43页 |
5.2.4 提高管理层年度薪酬 | 第43页 |
5.2.5 建立健全管理层持股制度 | 第43页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3-45页 |
5.3.1 成长性指标体系选取的局限性 | 第43-44页 |
5.3.2 股权激励效果的时滞性 | 第44页 |
5.3.3 影响因素的局限性 | 第44页 |
5.3.4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