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6页 |
1.1 C3植物与C4植物 | 第13-16页 |
1.1.1 C3与C4生物化学的相容性 | 第13页 |
1.1.2 光合作用 | 第13-16页 |
1.1.3 叶脉是Kranz结构的组织中心 | 第16页 |
1.2 叶脉发育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蛋白质组学 | 第17-23页 |
1.3.1 概念及产生背景 | 第17-18页 |
1.3.2 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1.3.3 植物蛋白质组学 | 第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6页 |
1.4.1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3-24页 |
1.4.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玉米叶片光合作用昼夜模式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26-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8页 |
2.2.1 蛋白提取 | 第26-28页 |
2.2.2 蛋白酶解 | 第28-29页 |
2.2.3 蛋白iTRAQ标记 | 第29-30页 |
2.2.4 脱盐 | 第30-31页 |
2.2.5 高pH反相分离 | 第31-32页 |
2.2.6 低pH nano-LC-MS/MS分析 | 第32-33页 |
2.2.7 RNA提取 | 第33-35页 |
2.2.8 cDNA合成和荧光定量PCR | 第35-36页 |
2.2.9 光合速率测定 | 第36-37页 |
2.2.10 iTRAQ数据分析 | 第37页 |
2.2.11 分层聚类分析与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8-46页 |
2.3.1 蛋白iTRAQ标记 | 第38页 |
2.3.2 高pH反相分离 | 第38页 |
2.3.3 光合速率测定 | 第38页 |
2.3.4 蛋白鉴定 | 第38-39页 |
2.3.5 鉴定蛋白质的功能注释 | 第39-40页 |
2.3.6 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 第40-42页 |
2.3.7 光合作用相关蛋白 | 第42-45页 |
2.3.8 qRT-PCR验证蛋白质谱 | 第45-46页 |
2.4 讨论 | 第46-49页 |
第三章 水稻叶片叶脉发育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9-6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9-53页 |
3.2.1 蛋白提取 | 第49页 |
3.2.2 蛋白酶解 | 第49页 |
3.2.3 蛋白iTRAQ标记 | 第49页 |
3.2.4 脱盐 | 第49-50页 |
3.2.5 高pH反相分离 | 第50页 |
3.2.6 低pH nano-LC-MS/MS分析 | 第50页 |
3.2.7 iTRAQ数据分析 | 第50页 |
3.2.8 RNA提取 | 第50页 |
3.2.9 cDNA合成和荧光定量PCR | 第50页 |
3.2.10 光合速率测定 | 第50页 |
3.2.11 石蜡切片 | 第50-52页 |
3.2.12 iTRAQ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3.2.13 分层聚类分析和统计分析 | 第53页 |
3.2.14 GO注释分析和pathway分析 | 第53页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3-64页 |
3.3.1 蛋白iTRAQ标记 | 第53页 |
3.3.2 高pH反相分离 | 第53页 |
3.3.3 光合速率测定 | 第53-54页 |
3.3.4 叶片小脉发育 | 第54-55页 |
3.3.5 蛋白鉴定 | 第55-56页 |
3.3.6 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 第56-59页 |
3.3.7 与小脉起始密度相关的蛋白表达 | 第59-62页 |
3.3.8 通过qRT-PCR验证标记蛋白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