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十万个为什么》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1.3.2 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4.1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 | 第15-16页 |
1.4.2 新媒体的特征 | 第16-17页 |
1.4.3 媒介(Communication Media)融合的概念 | 第17-18页 |
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出版业融合状况 | 第18-22页 |
2.1 出版企业融合发展状况 | 第18-20页 |
2.1.1 市场主体升级 | 第18页 |
2.1.2 融资上市之路 | 第18-19页 |
2.1.3 强化新媒体出版业务 | 第19-20页 |
2.2 出版转型的必然性 | 第20-22页 |
2.2.1 传媒产业升级结果 | 第20页 |
2.2.2 文化转型与占领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 第20-21页 |
2.2.3 市场需求的辐射效应 | 第21-22页 |
3 新媒体环境下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过程及意义 | 第22-27页 |
3.1 前五版《十万个为什么》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3.1.1 时代造就的经典第一版 | 第22-23页 |
3.1.2 “文革”中的第三版 | 第23页 |
3.1.3 第二个科普高峰后由盛转衰的第四版 | 第23-24页 |
3.1.4 昙花一现的第五版 | 第24页 |
3.2 酝酿三年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炉 | 第24-25页 |
3.2.1 前期准备工作 | 第24-25页 |
3.2.2 历时三年的编纂工作 | 第25页 |
3.3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意义 | 第25-27页 |
3.3.1 国家层面:建立自己的科普资源库 | 第25-26页 |
3.3.2 社会层面:为科普教育提供后备力量 | 第26页 |
3.3.3 企业层面: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 | 第26-27页 |
4 《十万个为什么》面临的出版机遇与发展路径 | 第27-33页 |
4.1 《十万个为什么》面临的出版机遇 | 第27-30页 |
4.1.1 国家层面的机遇:政策推动与资金扶持 | 第27页 |
4.1.2 行业层面的机遇:技术成熟与投资市场形成 | 第27-29页 |
4.1.3 企业层面的机遇:强势依托与优势转型 | 第29-30页 |
4.2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融合发展途径 | 第30-33页 |
4.2.1 借助平台升级内容 | 第30-31页 |
4.2.2 细化读者群 | 第31页 |
4.2.3 扩展宣传渠道 | 第31页 |
4.2.4 尝试跨媒介融合 | 第31-32页 |
4.2.5 建构产业链 | 第32-33页 |
5 《十万个为什么》融合出版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建议 | 第33-42页 |
5.1 从宏观层面看《十万个为什么》面临的挑战 | 第33-35页 |
5.1.1 数字版权保护困难 | 第33页 |
5.1.2 高素质综合性编辑人才缺失 | 第33-34页 |
5.1.3 数字图像资源的短缺 | 第34页 |
5.1.4 少儿科普教育意识缺位 | 第34-35页 |
5.2 从微观层面看《十万个为什么》面临的问题 | 第35-38页 |
5.2.1 缺乏有效盈利点 | 第35-36页 |
5.2.2 品牌建设不到位 | 第36-37页 |
5.2.3 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 | 第37-38页 |
5.3 从宏观层面探讨传统出版融合发展的出路 | 第38-40页 |
5.3.1 健全新版图书的版权保护 | 第38页 |
5.3.2 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 第38-39页 |
5.3.3 建立开放式的公共数据库 | 第39页 |
5.3.4 重视科普知识传播 | 第39-40页 |
5.4 从微观层面探讨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出路 | 第40-42页 |
5.4.1 拓展盈利渠道 | 第40页 |
5.4.2 自上到下发展品牌 | 第40-41页 |
5.4.3 实施“走出去”品牌战略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