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一 绪论 | 第12-18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 (三)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1. 国外学者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 | 第13-14页 | 
| 2. 国内学者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 | 第14-16页 | 
| 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6页 |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二 占有式师生关系及其弊端 | 第18-28页 | 
| (一) 占有式师生关系内涵 | 第18-20页 | 
| 1. 师生关系释义 | 第18-19页 | 
| 2. 占有式师生关系的基本理解 | 第19-20页 | 
| (二) 占有式师生关系的形成逻辑及其表现 | 第20-24页 | 
| 1. “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下占有式师生关系的形成 | 第20-21页 | 
| 2. “以物为依赖性”形态下师生关系的不断异化 | 第21-24页 | 
| (三) 占有式师生关系形成的弊端 | 第24-28页 | 
| 1. 僵化的教学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 第24-25页 | 
| 2. 利益的博弈导致教师自我认同的迷失 | 第25-26页 | 
| 3. 占有化的教育禁锢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 | 第26-28页 | 
| 三 生产性师生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28-39页 | 
| (一) 生产性师生关系内涵解读 | 第28-31页 | 
| 1. “生产性”概念理解 | 第28-30页 | 
| 2. 生产性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30-31页 | 
| (二) 生产性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 | 第31-35页 | 
| 1. 教学相长:我国古代师生关系中的“生产性”因子 | 第31页 | 
| 2. “他者”理论:生产性师生关系交往的哲学基础 | 第31-34页 | 
| 3. 生产性的爱:生产性师生关系的直接来源 | 第34-35页 | 
| (三) 生产性师生关系的特点 | 第35-37页 | 
| 1. 交融性——凸显师生的双向互动与融合 | 第35-36页 | 
| 2. 关怀性——体现对师生生命价值的关怀 | 第36页 | 
| 3. 精神性——强调精神情感的重要作用 | 第36页 | 
| 4. 共生性——促进师生个体的共同发展 | 第36-37页 | 
| (四) 生产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意义 | 第37-39页 | 
| 1. 有利于促进教育理念人性化的解放 | 第37页 | 
| 2. 有利于学生的潜能挖掘与全面发展 | 第37-38页 | 
| 3. 有利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体悟的提高 | 第38-39页 | 
| 四 生产性师生关系的现实建构 | 第39-49页 | 
| (一) 生产性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 第39-45页 | 
| 1. 将每一个学生视为未完成的个体 | 第39-41页 | 
| 2.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 第41-42页 | 
| 3. 形成关心、组织、调动、管理学生的能力 | 第42-45页 | 
| (二) 创建“生产性”校园文化氛围 | 第45-47页 | 
| 1. 努力开展“生产性”校园文化活动 | 第45-46页 | 
| 2. 学校给予教师“生产性”关爱 | 第46页 | 
| 3. 学校给予学生“生产性”关爱 | 第46-47页 | 
| (三) 形成保障生产性师生关系的制度条件 | 第47-49页 | 
| 1. 从教育目标以及课程设置上体现“生产性”理念 | 第47-48页 | 
| 2. 改变教育评价观念,更新教育评价标准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