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全文框架 | 第11-13页 |
| 一、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思想来源与命名探讨 | 第13-20页 |
| (一)国内外文艺心理美学思想影响 | 第13-17页 |
| 1、国内影响 | 第13-15页 |
| 2、国外理论渊源 | 第15-16页 |
| 3、学术经历的启悟 | 第16-17页 |
| (二)命名讨论 | 第17-20页 |
| 二、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思想主要内容 | 第20-54页 |
| (一)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 1、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借鉴 | 第21-22页 |
| 2、整体方法的突出 | 第22-23页 |
| 3、中介方法的应用 | 第23-24页 |
| 4、将矛盾提升为原理 | 第24-25页 |
| (二)童庆炳现代文艺心理美学要素研究 | 第25-42页 |
| 1、审美需要与审美联想 | 第26-27页 |
| 2、审美投射与审美移情 | 第27-28页 |
| 3、审美距离与异质同构 | 第28-29页 |
| 4、审美升华与审美原型 | 第29-32页 |
| 5、审悲心理与审丑快感 | 第32-34页 |
| 6、审美体验与审美情感 | 第34-42页 |
| (三)童庆炳古典文艺心理美学思想研究 | 第42-54页 |
| 1、古典审美心理开端 | 第42-43页 |
| 2、古典审美心理范畴 | 第43-45页 |
| 3、古典审美心理结构 | 第45-48页 |
| 4、古典审美心理表达 | 第48-54页 |
| 三、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的评价 | 第54-64页 |
| (一)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特色 | 第54-58页 |
| 1、双核心性 | 第54-55页 |
| 2、古今相较,中西相融 | 第55-56页 |
| 3、理论学说的贯通性 | 第56-57页 |
| 4、诗意性存在 | 第57-58页 |
| (二)童庆炳的文艺心理美学思想价值 | 第58-62页 |
| 1、研究方法启发价值 | 第59页 |
| 2、研究思维启发价值 | 第59-61页 |
| 3、人文关怀启发价值 | 第61-62页 |
| (三)童庆炳文艺心理美学思想的反思 | 第62-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