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简介第14-16页
        1.2.1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工作原理第14页
        1.2.2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类型第14-15页
        1.2.3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第15-16页
        1.2.4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应用领域第16页
    1.3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基于振动模态法的结构损伤监测/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1 损伤识别步骤方法第18页
        1.4.2 损伤识别方法的特点与现状第18-19页
    1.5 研究内容第19-22页
第二章 植入式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制备第22-36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设备及原料第22-23页
        2.2.1 实验设备第22-23页
        2.2.2 实验原材料第23页
    2.3 压电陶瓷材料的选取第23-24页
    2.4 植入式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制备第24-28页
        2.4.1 植入式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第24-25页
        2.4.2 植入式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制备流程第25-28页
    2.5 植入式压电加速度感器的屏蔽处理第28-29页
    2.6 电荷放大器第29-31页
    2.7 压电加速度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第31-33页
        2.7.1 传感器灵敏度性能的测试方法第31页
        2.7.2 传感器频响范围性能的测试方法第31-32页
        2.7.3 传感器对模态参数固有频率的测定第32页
        2.7.4 传感器对模态参数振型测定第32-33页
    2.8 本章小结第33-36页
第三章 植入式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研究第36-52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压电陶瓷厚度对传感器性能影响第36-39页
        3.2.1 压电陶瓷厚度对传感器灵敏度性能影响第36-38页
        3.2.2 压电陶瓷厚度对传感器频率响应性能影响第38-39页
    3.3 质量块厚度对传感器性能影响第39-41页
        3.3.1 质量块厚度对传感器灵敏度性能影响第39-40页
        3.3.2 质量块厚度对传感器频率响应性能影响第40-41页
    3.4 传感器频率独立性测试第41-42页
    3.5 传感器重复性测试第42-43页
    3.6 复杂振动下传感器输出测试第43-46页
        3.6.1 线性扫频和对数扫频下传感器输出测试第43-45页
        3.6.2 随机振动下传感器输出测试第45-46页
    3.7 植入式传感器对振动台系统模态参数的测试第46-49页
    3.8 本章小结第49-52页
第四章 基于振动模态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损伤识别第52-68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实验方案第52-55页
        4.2.1 钢筋混凝土梁的制备第52-53页
        4.2.2 植入式传感器的布设和激励方法的选择第53-54页
        4.2.3 损伤状态构建第54-55页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5-61页
        4.3.1 附加质量法构建损伤下钢筋混凝土梁固有频率损伤监测研究第55-57页
        4.3.2 切割裂纹法构建损伤下钢筋混凝土梁固有频率损伤监测研究第57-58页
        4.3.3 三点弯曲法构建损伤下钢筋混凝土梁固有频率损伤监测研究第58-61页
    4.4 基于振型的损伤识别第61-63页
    4.5 有限元模拟损伤识别第63-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8页
第五章 植入式加速度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第68-76页
    5.1 工程概况第68页
    5.2 试验方案第68-70页
        5.2.1 测试设备和方法第68-69页
        5.2.2 内力计算和测点布置第69-70页
    5.3 动载试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第70-73页
        5.3.1 自振频率及振型的测定第70-72页
        5.3.2 阻尼比的测定第72-73页
        5.3.3 冲击系数第73页
    5.4 有限元模拟分析第73-74页
    5.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88页
附录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发动机舱内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其结构布置优化
下一篇:基于热压工艺的高性能铜基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