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互联网+”时代下XX地税局税收风险监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13-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页
        1.3.2 研究创新点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技术路线第15-17页
2 理论基础第17-21页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17-18页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主要观点第17页
        2.1.2 信息不对称的解决路径第17页
        2.1.3 信息不对称下的税源监控第17-18页
    2.2 风险管理理论第18-19页
        2.2.1 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产生第18页
        2.2.2 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第18-19页
    2.3 互联网思维第19-21页
        2.3.1 互联网思维的概念第19-20页
        2.3.2 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的关系第20-21页
3 XX地税局税收风险监控工作现状第21-29页
    3.1 XX地税局风控中心介绍第21-22页
        3.1.1 风控中心成立背景第21页
        3.1.2 风控中心机构设置第21-22页
        3.1.3 风控中心运行情况第22页
    3.2 XX地税局税收风险监控实施流程第22-23页
    3.3 XX地税局税收风险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第23-29页
        3.3.1 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不强第23-24页
        3.3.2 税源管理难度增大造成税收风险监控的困境第24-26页
        3.3.3 纳税遵从度有待提高第26页
        3.3.4 税收风险监控队伍“能力危机”日渐暴露第26-29页
4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XX地税局税收风险监控工作的改进第29-35页
    4.1 互联网思维在税收风险监控中的运用第29-31页
        4.1.1 扁平化思维第29页
        4.1.2 共享性思维第29-30页
        4.1.3 大数据思维第30页
        4.1.4 高效率思维第30-31页
        4.1.5 复杂性思维第31页
    4.2 税收风险监控流程的改进第31-35页
        4.2.1 目标规划第32页
        4.2.2 风险识别第32页
        4.2.3 等级排序第32-33页
        4.2.4 风险应对第33页
        4.2.5 监控评价第33-35页
5 XX地税局对A公司股权转让的税收风险监控案例第35-43页
    5.1 A公司股权转让案例介绍第35-37页
    5.2 改进后的流程在对A公司税收风险监控中的实施及效果第37-39页
        5.2.1 明确了目标规划第37页
        5.2.2 正确进行风险识别第37页
        5.2.3 准确实施等级排序第37-38页
        5.2.4 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第38-39页
        5.2.5 作出监控评价结论第39页
    5.3 A公司案例对完善互联网环境下税收风险监控的启示第39-43页
        5.3.1 注重对交易实质的挖掘和判断第39-40页
        5.3.2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各方信息第40页
        5.3.3 税收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40-43页
6“互联网+”时代下加强基层地税税收风险监控工作的建议第43-49页
    6.1 培养互联网思维第43页
    6.2 完善征管机制第43-44页
        6.2.1 健全电子管理档案第43-44页
        6.2.2 构建重点税源监控体系第44页
        6.2.3 建立分级管理机制第44页
    6.3 增强纳税人遵从度第44-45页
    6.4 优化风控系统第45-46页
    6.5 建立信息支撑第46-47页
        6.5.1 提高内部基础数据质量第46-47页
        6.5.2 强化与第三方信息沟通第47页
        6.5.3 加强对网络数据的收集应用第47页
    6.6 培养专业人才第47-49页
7 本文结论及研究展望第49-51页
    7.1 研究结论第49页
    7.2 研究展望第49-51页
致谢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金属及其氧化物构建内置激发源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下一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模式研究--以L平台公司A区棚改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