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8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光化学离子传感器 | 第11-18页 |
1.2.1 荧光离子传感器 | 第11-16页 |
1.2.2 比色离子传感器 | 第16-18页 |
1.3 二芳烯及其相关传感器研究进展 | 第18-36页 |
1.3.1 二芳烯化合物的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3.2 基于二芳烯光化学离子传感器 | 第19-36页 |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36-38页 |
第2章 末端含水杨醛二芳烯的合成及其多重响应研究 | 第38-49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2.2.2 合成步骤 | 第40-42页 |
2.2.3 紫外-可见吸收性质测试 | 第42-43页 |
2.2.4 开闭环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43页 |
2.2.5 荧光性质测试 | 第43页 |
2.2.6 电化学性质测试 | 第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2.3.1 光致变色性质 | 第43-44页 |
2.3.2 碱致变色性质 | 第44-46页 |
2.3.3 荧光性质 | 第46-47页 |
2.3.4 电化学性质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末端含双2甲基吡啶胺Zn~(2+)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49-60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3.2.2 合成步骤 | 第51-52页 |
3.2.3 单晶培养及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3.2.4 紫外-可见吸收性质测试 | 第53页 |
3.2.5 荧光性质测试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3.3.1 光致变色性质 | 第53-56页 |
3.3.2 荧光性质 | 第56-58页 |
3.3.3 3o和 3c对Zn~(2+)的选择性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末端含双2甲基吡啶胺比色型Cu~(2+)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60-72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1-64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4.2.2 合成步骤 | 第62-64页 |
4.2.3 质谱实验 | 第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4.3.1 光致变色性质 | 第64-65页 |
4.3.2 4c对金属离子的光学响应 | 第65-66页 |
4.3.3 4c和 4o对Cu~(2+)的比色性质 | 第66-68页 |
4.3.4 4c与Cu~(2+)的络合机理 | 第68-70页 |
4.3.5 4c对Cu~(2+)的选择性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基于多重响应二芳烯Mg~(2+)和Ca~(2+)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72-85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3-76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73-74页 |
5.2.2 合成步骤 | 第74-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5.3.1 光致变色性质 | 第76-77页 |
5.3.2 5o对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 | 第77-78页 |
5.3.3 对Mg~(2+)和Ca~(2+)的光学响应 | 第78-81页 |
5.3.4 与Mg~(2+)和Ca~(2+)的作用机理 | 第81-82页 |
5.3.5 逻辑电路方面的应用 | 第82-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6页 |
附录 目标化合物核磁谱图 | 第106-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