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建筑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论文结构 | 第12页 |
未尽事宜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武威的历史地理背景 | 第13-25页 |
1.1. 武威的自然环境 | 第14-15页 |
1.2. 武威的历史背景 | 第15-25页 |
第二章 武威文庙产生的背景 | 第25-37页 |
2.1. 社会背景:文庙的发展历程 | 第26-30页 |
2.2. 区域背景:河西的文教传统 | 第30-34页 |
2.3. 时代背景:明代的边防体制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武威文庙的历史沿革 | 第37-50页 |
3.1. 历史沿革 | 第38-47页 |
3.2. 文庙现状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学宗衍圣:大小传统共同影响下的院落格局 | 第50-71页 |
4.1. 文昌信仰的来龙去脉 | 第51-56页 |
4.2. 大小传统的相融并济 | 第56-71页 |
第五章 河西巧构:承载着地方传统工艺的建筑单体 | 第71-116页 |
5.1. 梁架结点的独特做法 | 第72-76页 |
5.2. 斗栱记录的建筑变迁 | 第76-88页 |
5.3. 武威文庙的文物建筑 | 第88-116页 |
第六章 经天纬地:作为杰出人物纪念地的扩展功能 | 第116-124页 |
6.1. 传统社会的人物纪念体系 | 第117-120页 |
6.2. 武威文庙完备的纪念层次 | 第120-124页 |
第七章 武威文庙的保护策略 | 第124-134页 |
7.1. 价值定位 | 第125-126页 |
7.2. 现状评估 | 第126-132页 |
7.3. 保护原则和策略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9-140页 |
附录 | 第140-158页 |
谢辞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