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课外活动的概述 | 第12-16页 |
1.1.1 课外活动的界定 | 第12页 |
1.1.2 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的测量 | 第12-16页 |
1.2 青少年积极发展概述 | 第16-19页 |
1.2.1 青少年积极发展研究的起源及构念 | 第16页 |
1.2.2 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概念模型 | 第16-19页 |
1.3 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和积极发展的关系 | 第19-23页 |
1.3.1 课外活动与青少年积极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3.2 课外活动与青少年积极发展之间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3-25页 |
2.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2.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4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3 研究一 CAPE/PAC中国版测量工具的修订 | 第25-4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25-27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27-39页 |
3.5 讨论 | 第39-40页 |
3.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4 研究二 我国青少年课外参与情况现状调查 | 第41-5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41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41页 |
4.2.3 施测过程 | 第41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42-48页 |
4.3.1 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在活动类型上的差异分析 | 第42-44页 |
4.3.2 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情况性别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4.3.3 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的年级发展特点 | 第45-48页 |
4.4 讨论 | 第48-51页 |
5 研究三 青少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和积极发展关系研究 | 第51-61页 |
5.1 研究三A 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各个维度与积极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51-56页 |
5.1.1 研究目的 | 第51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51页 |
5.1.3 研究结果 | 第51-54页 |
5.1.4 讨论 | 第54-56页 |
5.2 研究三B 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模式与积极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56-61页 |
5.2.1 研究目的 | 第56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56页 |
5.2.3 研究结果 | 第56-59页 |
5.2.4 讨论 | 第59-61页 |
6 研究不足与教育启示 | 第61-64页 |
6.1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1页 |
6.2 教育启示 | 第61-64页 |
7 总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附录1 《青少年课余活动参与情况调查》——学生调查 | 第71-72页 |
附录2 《青少年课余活动参与情况调查》——家长调查 | 第72-73页 |
附录3 《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情况调查问卷——CAPE/PAC中国版》 | 第73-74页 |
附录4 《青少年积极发展问卷》 | 第74-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