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二)社会调查法 | 第14页 |
(三)宏观判别法 | 第14-15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农居地震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地震安全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一)地震安全 | 第16页 |
(二)地震安全管理 | 第16页 |
(三)地震安全管理的特点 | 第16-17页 |
二、地震安全管理理论的预防原理 | 第17-19页 |
(一)预防原理的含义 | 第17页 |
(二)预防原理的特点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现状 | 第19-26页 |
一、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体制现状 | 第19-20页 |
(一)辽宁省地方政府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的管理现状 | 第19页 |
(二)辽宁省乡镇政府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中的定位 | 第19-20页 |
二、农居地震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 第20-22页 |
(一)辽宁农居地震安全现状 | 第20-22页 |
(二)目前辽宁省农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 第22页 |
三、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的现状 | 第22-24页 |
(一)辽宁省农村民居的选址情况 | 第22-23页 |
(二)新建农村民居设计施工现状 | 第23页 |
(三)农村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情况 | 第23-24页 |
四、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管理政策推进情况 | 第24-26页 |
(一)老旧房屋改造工作进度情况 | 第24页 |
(二)农村社会保障配套制度建设情况 | 第24-26页 |
第四章 辽宁农居地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6-30页 |
一、辽宁农居地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一)工程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行业协调工作困难 | 第26页 |
(二)辽宁省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相关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 第26-27页 |
(三)绝大多数农民及干部对农居地震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 第27页 |
(四)辽宁省农居地震安全项目工作开展的经济负担重 | 第27-28页 |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一)农居地震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28页 |
(二)农居地震安全管理缺乏法制保障 | 第28页 |
(三)辽宁省农民本身防震意识薄弱 | 第28-29页 |
(四)推动农居地震安全建设的资金无法保障 | 第29-30页 |
第五章 辽宁农居地震安全管理的对策 | 第30-35页 |
一、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治保障 | 第30-31页 |
(一)完善管理体制 | 第30页 |
(二)健全法治保障 | 第30-31页 |
二、加强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 | 第31-32页 |
(一)设立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办公室 | 第31页 |
(二)辽宁省地震和地质部门需做好地震地质物探工作 | 第31-32页 |
(三)建筑部门需详查辽宁省农居现状,严把质量关 | 第32页 |
三、建立健全辽宁省农居地震安全教育机制 | 第32-33页 |
(一)建立辽宁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技术支撑网站 | 第32-33页 |
(二)组建专业建筑施工队伍 | 第33页 |
四、完善农村民居改造资金保障机制 | 第33-35页 |
(一)辽宁省大部分农民满足资金自筹的条件 | 第33-34页 |
(二)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 第34页 |
(三)建立财务监管制度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附录 | 第40-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