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复杂网络理论的发展及传播动力学简介 | 第14-16页 |
1.3 复杂网络上节点影响力挖掘概述 | 第16-18页 |
1.3.1 基于中心性的节点影响力排序 | 第16-18页 |
1.3.2 其他节点影响力排序算法 | 第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复杂网络节点影响力研究基础 | 第21-46页 |
2.1 真实复杂网络简介 | 第21-27页 |
2.1.1 技术网络 | 第23-24页 |
2.1.2 社会网络 | 第24-25页 |
2.1.3 信息网络 | 第25-26页 |
2.1.4 生物网络 | 第26-27页 |
2.2 复杂网络的结构 | 第27-34页 |
2.2.1 基本结构特征 | 第28-31页 |
2.2.2 核心-边缘结构 | 第31-32页 |
2.2.3 社区和派系结构 | 第32-34页 |
2.3 网络传播动力学 | 第34-38页 |
2.3.1 经典传播模型 | 第35-36页 |
2.3.2 爆发阈值的确定 | 第36-38页 |
2.4 复杂网络节点中心性 | 第38-45页 |
2.4.1 度中心性 | 第39页 |
2.4.2 接近中心性 | 第39-40页 |
2.4.3 介数中心性 | 第40-41页 |
2.4.4 特征向量中心性 | 第41-42页 |
2.4.5 PageRank算法 | 第42-43页 |
2.4.6 κ-壳分解算法及核心性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45-46页 |
第三章 κ-壳分解算法的适用性研究 | 第46-67页 |
3.1 κ-壳分解算法识别重要节点的准确性 | 第47-53页 |
3.1.1 节点的传播影响力 | 第48-50页 |
3.1.2 识别准确性指标 | 第50-52页 |
3.1.3 真实网络中的识别失效 | 第52-53页 |
3.2 网络宏观结构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 网络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55-60页 |
3.3.1 壳层连接的差异 | 第55-58页 |
3.3.2 核心层连接的差异 | 第58-60页 |
3.4 导致识别失效的中尺度结构-类核团 | 第60-65页 |
3.4.1 方法的提出 | 第60-62页 |
3.4.2 类核团的识别 | 第62-63页 |
3.4.3 用类核团解释识别失效 | 第63-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基于局域冗余边的κ-壳分解改进方法 | 第67-85页 |
4.1 基于类核团的冗余边判定 | 第68-73页 |
4.1.1 类核团与真核心的连接差异 | 第68-70页 |
4.1.2 节点局域连接特征与影响力的相关性 | 第70-72页 |
4.1.3 冗余边的定义和判断 | 第72-73页 |
4.2 冗余边过滤对识别准确性的效果提升 | 第73-77页 |
4.2.1 不同冗余阈值的鲁棒性 | 第73-74页 |
4.2.2 识别准确性的提升 | 第74-76页 |
4.2.3 在无类核团网络上的适用性 | 第76-77页 |
4.3 冗余边判定的有效性 | 第77-83页 |
4.3.1 与其他删边方式的效果比较 | 第77-79页 |
4.3.2 在排序算法中的推广 | 第79-81页 |
4.3.3 讨论 | 第81-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基于邻居集中心性的节点影响力排序研究 | 第85-98页 |
5.1 邻居集中心性 | 第86页 |
5.2 节点影响力排序的准确性 | 第86-94页 |
5.2.1 邻居步数的影响 | 第88-92页 |
5.2.2 衰减因子的影响 | 第92-93页 |
5.2.3 感染概率的影响 | 第93-94页 |
5.3 邻居集中心性的拓展 | 第94-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基于传播动力学的s-壳有向权重分解算法研究 | 第98-114页 |
6.1 连边在传播中的有向权重特性 | 第99-103页 |
6.1.1 有向权重的定义 | 第99-102页 |
6.1.2 节点传播能力的区分 | 第102-103页 |
6.2 s-壳有向权重分解算法 | 第103-112页 |
6.2.1 算法的提出 | 第103-104页 |
6.2.2 识别准确性 | 第104-106页 |
6.2.3 效果对比 | 第106-111页 |
6.2.3.1 与κ-壳无权分解的对比 | 第107-109页 |
6.2.3.2 与s-壳无向分解的对比 | 第109-111页 |
6.2.4 有效参数的鲁棒性 | 第111-11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7.1 本文的工作总结和主要创新 | 第114-11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