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植物多样性及编目 | 第14-15页 |
1.1.1 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 第14页 |
1.1.2 植物多样性编目的概念 | 第14-15页 |
1.1.3 植物多样性编目的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植物多样性研究和编目的历史 | 第15-21页 |
1.2.1 国内植物多样性研究和编目的历史 | 第15-17页 |
1.2.2 世界植物多样性研究和编目的历史 | 第17-18页 |
1.2.3 肯尼亚植物多样性研究和编目的历史 | 第18-19页 |
1.2.4 肯尼亚山植物多样性研究和编目的历史 | 第19-21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第24-34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4-31页 |
2.1.1 肯尼亚山的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2.1.2 肯尼亚山的发现历史 | 第25-26页 |
2.1.3 肯尼亚山的行政区域 | 第26-27页 |
2.1.4 肯尼亚山的地貌 | 第27-28页 |
2.1.5 肯尼亚山的岩石和土壤 | 第28页 |
2.1.6 肯尼亚山的气候 | 第28-29页 |
2.1.7 肯尼亚山的植被类型 | 第29-3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2.2.1 野外考察和标本收集和鉴定 | 第31-32页 |
2.2.2 相关标本馆的标本查阅 | 第32页 |
2.2.3 文献参考 | 第32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2.2.5 新类群的研究 | 第33-34页 |
第3章 肯尼亚山植物标本采集历史 | 第34-40页 |
3.1 现存肯尼亚山标本的主要标本馆介绍 | 第34-36页 |
3.2 肯尼亚山植物标本的主要采集者和年代 | 第36-40页 |
第4章 肯尼亚山原产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析 | 第40-62页 |
4.1 基本组成及占肯尼亚和世界的比例 | 第40-41页 |
4.2 石松和蕨类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 第41-46页 |
4.2.1 石松和蕨类植物科的大小属性及优势科分析 | 第41-44页 |
4.2.2 石松和蕨类植物属的大小属性及优势属分析 | 第44-46页 |
4.3 种子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 第46-62页 |
4.3.1 种子植物科的大小属性及优势科分析 | 第46-51页 |
4.3.2 种子植物属的大小属性及优势属分析 | 第51-62页 |
第5章 肯尼亚山维管束植物生活型、生境类型和海拔分析 | 第62-72页 |
5.1 肯尼亚维维管束植物的生活型分析 | 第62-63页 |
5.2 肯尼亚山维管束植物生境分析 | 第63-67页 |
5.2.1 生境类型的划分 | 第63-65页 |
5.2.2 不同生境类型物种数目和密度 | 第65-66页 |
5.2.3 植物生活型同生境类型的关系 | 第66-67页 |
5.3 肯尼亚山维管束植物海拔分析 | 第67-72页 |
5.3.1 维管束植物沿海拔梯度变化趋势 | 第67-69页 |
5.3.2 植物生活型同海拔的关系 | 第69-72页 |
第6章 肯尼亚山维管束植物的分布特征 | 第72-80页 |
6.1 肯尼亚山植物的分布特征 | 第72-73页 |
6.2 广域分布植物 | 第73-74页 |
6.3 狭域分布植物 | 第74-75页 |
6.4 肯尼亚山特有植物 | 第75-77页 |
6.5 肯尼亚山外来植物 | 第77-80页 |
第7章 肯尼亚山维管束植物的新纪录种和新类群 | 第80-100页 |
7.1 肯尼亚山维管束植物的新纪录种 | 第80-85页 |
7.2 肯尼亚山维管束植物的新类群 | 第85-100页 |
7.2.1 肯尼亚景天 | 第85-91页 |
7.2.2 近革叶马交儿瓜 | 第91-94页 |
7.2.3 肯尼亚锡生藤 | 第94-100页 |
第8章 讨论 | 第100-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6页 |
附录1 东非肯尼亚山维管束植物名录 | 第126-294页 |
致谢 | 第294-29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96-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