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1.6.1 可能的创新 | 第20页 |
1.6.2 继续研究空间 | 第20-21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21-27页 |
2.1 有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人才 | 第21页 |
2.1.2 欠发达地区 | 第21页 |
2.1.3 本科院校 | 第21-22页 |
2.1.4 高校人才引进 | 第22页 |
2.1.5 人才引进政策 | 第22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2-27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2-24页 |
2.2.2 心理契约理论 | 第24页 |
2.2.3 综合激励理论 | 第24-27页 |
第3章 欠发达地区本科高校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以宿迁学院为例 | 第27-53页 |
3.1 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科院校的价值和作用 | 第27-28页 |
3.2 设置宿迁学院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3.2.1 实现"两个率先"的需要 | 第28-29页 |
3.2.2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需要 | 第29页 |
3.3 宿迁学院专业和学科建设师资状况 | 第29-38页 |
3.3.1 宿迁学院各专业师资队伍情况 | 第30-33页 |
3.3.2 人才引进政策分析 | 第33-37页 |
3.3.3 宿迁学院引进人才相关政策文本 | 第37-38页 |
3.4 宿迁学院人才流失情况 | 第38-42页 |
3.4.1 人才流失基本情况 | 第38-41页 |
3.4.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4.3 案例分析结论 | 第42页 |
3.5 宿迁学院人才引进的优势 | 第42-45页 |
3.6 宿迁学院人才引进存在主要的问题 | 第45-50页 |
3.6.1 人才分类及引进标准模糊 | 第45页 |
3.6.2 人才选用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页 |
3.6.3 人才激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3.6.4 人才考核评价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3.6.5 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 第49-50页 |
3.7 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50-53页 |
3.7.1 客观因素 | 第50-51页 |
3.7.2 相关政策系统性、针对性不强 | 第51-52页 |
3.7.3 相关配套改革推进程度不足 | 第52-53页 |
第4章 欠发达地区高校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 第53-61页 |
4.1 各校的引才政策文本解读 | 第53-55页 |
4.1.1 总则或原则 | 第53页 |
4.1.2 引才条件与范围 | 第53-54页 |
4.1.3 引进人才的待遇 | 第54-55页 |
4.1.4 组织领导 | 第55页 |
4.1.5 引才程序和考核管理 | 第55页 |
4.2 人才引进现状调查 | 第55-56页 |
4.3 研究结论 | 第56-61页 |
4.3.1 外部环境因素 | 第56-58页 |
4.3.2 高校自身因素 | 第58-61页 |
第5章 欠发达地区本科高校人才引进政策建议 | 第61-73页 |
5.1 完善人才引进的标准 | 第61页 |
5.2 优化人才引进的选拔任用举措 | 第61-64页 |
5.2.1 拓宽引进途径,创新引进机制 | 第61-62页 |
5.2.2 统筹安排,完善引才计划 | 第62-63页 |
5.2.3 创新工作理念,多渠道招贤引智 | 第63-64页 |
5.3 积极推进人才引进的激励政策 | 第64-67页 |
5.3.1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 第64页 |
5.3.2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的配套保障机制 | 第64-65页 |
5.3.3 处理好"内才"与"外才"的关系 | 第65页 |
5.3.4 加大培养力度、健全用人机制 | 第65-66页 |
5.3.5 加大软环境投入,构建良好人才成长平台 | 第66-67页 |
5.4 规范引进人才的跟踪考核和评价体系 | 第67-68页 |
5.4.1 加强人才引进后的跟踪考核机制建设 | 第67页 |
5.4.2 实行适应期内差异化评价方式 | 第67页 |
5.4.3 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建立健全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 | 第67-68页 |
5.5 提升核心竞争力辐射人才引进工作 | 第68-73页 |
5.5.1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促进科学发展 | 第68-69页 |
5.5.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第69页 |
5.5.3 创新管理战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69-70页 |
5.5.4 把握好现有形势,抓住机遇 | 第70-71页 |
5.5.5 加强人才引进主管部门的队伍建设 | 第71-7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附录1 | 第75-77页 |
附录2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