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研究及其设计方法探索--以合肥市为例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4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7-18页
        1.1.1 课题研究的缘由第17页
        1.1.2 课题研究的方向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页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20页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0页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20-22页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第21-22页
    1.5 既往文献研究第22页
    1.6 论文构成与研究框架第22-24页
        1.6.1 论文构成第22-23页
        1.6.2 论文框架第23-24页
第二章 街道边缘空间概述第24-40页
    2.1 街道边缘空间及相关概念解析第24-30页
        2.1.1 街道空间第24页
        2.1.2 边缘、边界及边缘空间第24-28页
        2.1.3 街道边缘空间第28-30页
    2.2 街道边缘空间的分类第30-36页
        2.2.1 城市主干道街道(合肥市金寨路、徽州大道)第31-32页
        2.2.2 城市次干道街道(合肥市休宁路、石台路、东至路)第32-33页
        2.2.3 混合型干道街道(合肥市芜湖路、长江中路和寿春路)第33-34页
        2.2.4 商业街街道(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第34-35页
        2.2.5 生活型街道(合肥市庐江路)第35-36页
    2.3 街道边缘空间的发展第36-39页
        2.3.1 国内街道边缘空间发展第36-38页
        2.3.2 国外街道边缘空间的发展(以英国为例)第38-39页
            2.3.2.1 国外街道边缘空间过去的状况(以英国为例)第38页
            2.3.2.2 国外街道边缘空间线状(以英国为例)第38-39页
    2.4 章节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构成元素及其分析第40-59页
    3.1 合肥市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构成元素第40-49页
        3.1.1 人行道第40-43页
        3.1.2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公共设施第43-49页
    3.2 无障碍设施第49-51页
    3.3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形态——以合肥市芜湖路为例第51-52页
    3.4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边界属性——以合肥市芜湖路为例第52-54页
    3.5 合肥市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构成元素设计缺陷分析第54-58页
        3.5.1 安全隐患第54-55页
        3.5.2 设计缺陷第55-58页
    3.6 章节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中人类行为分析及问卷调查第59-76页
    4.1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中人类活动方式第59-60页
        4.1.1 必要性活动第59页
        4.1.2 自发性活动第59页
        4.1.3 社会性活动第59-60页
    4.2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中人类心理分析第60-62页
        4.2.1 安全性需求第61页
        4.2.2 便捷性需求第61页
        4.2.3 舒适性需求第61-62页
        4.2.4 交往性需求第62页
        4.2.5 观赏性需求第62页
        4.2.6 自我选择性需求第62页
    4.3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中人们行为活动调查——行为地图第62-75页
        4.3.1 调研街道情况概述第62-64页
        4.3.2 街道边缘空间中人们的行为观察分析第64-67页
        4.3.3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人类行为分析总结第67-69页
        4.3.4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中行人对空间满意度调查分析第69-71页
        4.3.5 合肥市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中行人活动轨迹观察分析第71-74页
        4.3.6 合肥市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中行人的行为地图——以合肥市芜湖路为例第74-75页
    4.4 章节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设计方法探索及分析第76-89页
    5.1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设计要点第76-77页
    5.2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构成元素组合设计模式研究第77-80页
    5.3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设计要素第80-85页
        5.3.1 二维空间——街道尺寸比例第80-81页
        5.3.2 空间尺度(三维)第81-84页
        5.3.3 时间的推移(四维)第84-85页
    5.4 提高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的空间品质建议第85-87页
        5.4.1 提高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品质的前提第85页
        5.4.2 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要有密切的交流第85-86页
        5.4.3 街上要有吸引人的活动第86页
        5.4.4 要为人们在街上长时间地活动提供方便第86页
        5.4.5 须妥善解决人、车交通问题第86-87页
        5.4.6 恰当的绿化方式第87页
    5.5 混合型街道边缘空间设计的禁忌第87-88页
        5.5.1 人行道宽度不足第87页
        5.5.2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占用人行道第87页
        5.5.3 建筑与街道之间缺少交流第87-88页
        5.5.4 环境构成元素之间缺少协调第88页
        5.5.5 铺地、绿化和照明的破败感觉第88页
    5.6 章节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结论第89-91页
    6.1 结语第89页
    6.2 全文研究结论第89-90页
    6.3 反思与思考第90页
    6.4 未来研究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3页
附录一:合肥调研问卷第93-95页
附录二:英国调研问卷第95-98页
附录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宜兴传统民居物理环境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个性化教育下的中学校园空间研究--以定远县炉桥中学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