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9-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1.2 项目背景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 国内外中学发展回顾 | 第25-28页 |
1.3.1 国外中学的发展回顾 | 第25-26页 |
1.3.2 国内中学的发展回顾 | 第26-28页 |
1.4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页 |
1.6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9-3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7 论文框架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中学校园建设基本理论及个性化教育内涵 | 第32-46页 |
2.1 教育发展下的国外中学校园空间现状 | 第32-35页 |
2.1.1 国外中学校园空间建设基本现状 | 第32-33页 |
2.1.2 国外中学校园空间优秀实例分析 | 第33-35页 |
2.2 教育发展下的国内中学校园空间现状 | 第35-38页 |
2.2.1 国内中学校园空间建设基本状况 | 第35-36页 |
2.2.2 国内中学校园空间优秀实例分析 | 第36-38页 |
2.3 我国现有多数中学校园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2.3.1 空间类型不足、校园空间形态固化 | 第38-39页 |
2.3.2 校园感受冷漠、空间营造缺乏创新 | 第39-40页 |
2.4 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内容 | 第40-42页 |
2.5 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 第42页 |
2.6 个性化教育理念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 第42-43页 |
2.6.1 注重实践,使教育过程人性化 | 第42页 |
2.6.2 尊重选择,讲求平等 | 第42-43页 |
2.6.3 教学方式多样化 | 第43页 |
2.6.4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43页 |
2.7 个性化教育带来的转变分析 | 第43-44页 |
2.8 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的影响机制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个性化教育所需的校园空间研究 | 第46-97页 |
3.1 个性化教育对校园空间的要求转变 | 第46-51页 |
3.1.1 校园整体环境的要求转变——个性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 | 第46页 |
3.1.2 正式学习空间的要求转变——新课程体系的介入 | 第46-50页 |
3.1.3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要求转变——学生自我发展的支持 | 第50-51页 |
3.2 校园空间实地调查分析 | 第51-64页 |
3.2.1 定远县炉桥中学 | 第51-54页 |
3.2.2 合肥市第一中学 | 第54-60页 |
3.2.3 阜阳市第三中学 | 第60-64页 |
3.3 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视野下校园空间要素的分析 | 第64-82页 |
3.3.1 学生问卷横向对比分析 | 第64-77页 |
3.3.2 教师问卷横向对比分析 | 第77-81页 |
3.3.3 个性化教育所需的的校园空间需求体系提出 | 第81-82页 |
3.4 个性化教育下的中学校园空间设计策略 | 第82-95页 |
3.4.1 课改适应空间的设置 | 第82-84页 |
3.4.2 知识拓展空间的完善 | 第84-86页 |
3.4.3 兴趣爱好空间的释放 | 第86-88页 |
3.4.4 职业体验空间的增设 | 第88-89页 |
3.4.5 团体互动空间的营造 | 第89页 |
3.4.6 复合多意空间的建构 | 第89-92页 |
3.4.7 情感体验空间的营造 | 第92-95页 |
3.5 个性化教育影响下中学校园空间的设计理念构想 | 第95-97页 |
第四章 定远县炉桥中学设计研究 | 第97-128页 |
4.1 定远县炉桥中学项目前期分析 | 第97-103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97-98页 |
4.1.2 总体分析 | 第98-99页 |
4.1.3 基础条件分析 | 第99-100页 |
4.1.4 周边现状分析 | 第100-101页 |
4.1.5 问题与矛盾总结 | 第101-102页 |
4.1.6 总体解决思路提出 | 第102-103页 |
4.2 项目规划设计思路研究 | 第103-110页 |
4.2.1 规划设计理念的应用分析 | 第103-104页 |
4.2.2 项目功能分析 | 第104-107页 |
4.2.3 设计生成分析 | 第107-109页 |
4.2.4 校园规划成果展示 | 第109-110页 |
4.3 课改适应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110-112页 |
4.4 知识拓展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112-115页 |
4.5 兴趣爱好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115-117页 |
4.6 职业体验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117-119页 |
4.7 团体互动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119-120页 |
4.8 复合多意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120-124页 |
4.9 情感体验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124-12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附录 | 第132-1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