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2.1 冠层降水再分配 | 第16-20页 |
1.2.2 蒸散发与SPAC系统 | 第20-26页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6页 |
1.4 小节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7-4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7-28页 |
2.1.1 气候特征 | 第28页 |
2.1.2 土壤和植被特征 | 第28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2.2.1 典型灌丛降水再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2.2.2 典型灌丛茎干流雨水汇聚效应及其对土壤水分的补给 | 第29页 |
2.2.3 典型灌丛蒸散耗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0-39页 |
2.3.1 典型灌丛降水再分配特征研究 | 第30-34页 |
2.3.2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蒸散耗水规律研究 | 第34-39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39页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典型灌丛降水再分配特征 | 第40-52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3.3.1 试验期内降水特征 | 第40-44页 |
3.3.2 穿透雨及其占林外降雨量的比例 | 第44-45页 |
3.3.3 茎干流及其占林外降雨量的比例 | 第45-47页 |
3.3.4 冠层截留及其占林外降雨量的比例 | 第47-48页 |
3.3.5 茎干流水分汇集率 | 第48-49页 |
3.4 讨论 | 第49-51页 |
3.5 小节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典型灌丛降水再分配影响因素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4页 |
4.3.1 穿透雨与林外降雨和灌丛形态特征的关系 | 第52-55页 |
4.3.2 茎干流与林外降雨和灌丛形态特征的关系 | 第55-58页 |
4.3.3 冠层截留与林外降雨和灌丛形态特征的关系 | 第58-61页 |
4.3.4 茎干流水分汇集率与林外降雨和灌丛形态特征的关系 | 第61-64页 |
4.4 讨论 | 第64-65页 |
4.5 小节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灌丛降水再分配过程土壤水分净输入及其生态水文效应 | 第66-75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6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5.3.1 灌丛降水再分配过程土壤水分净输入及其占林外降雨量的比例 | 第66-68页 |
5.3.2 灌丛降水再分配过程土壤水分净输入影响因素 | 第68-71页 |
5.3.3 茎干流对灌丛生长的生态水文意义 | 第71-73页 |
5.4 讨论 | 第73-74页 |
5.5 小节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生物量估算方法 | 第75-85页 |
6.1 引言 | 第75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7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5-83页 |
6.3.1 两种灌丛枝条形态指标、含水量与生物量的分布 | 第75-77页 |
6.3.2 枝条形态指标、含水量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 | 第77页 |
6.3.3 枝条生物量估算模型的构建及残差分析 | 第77-79页 |
6.3.4 枝条生物量估算模型的选优和验证 | 第79-81页 |
6.3.5 两种灌丛小区尺度生物量估算 | 第81-83页 |
6.4 讨论 | 第83-84页 |
6.5 小节 | 第84-85页 |
第七章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剖面土壤储水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85-97页 |
7.1 引言 | 第85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85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5-95页 |
7.3.1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剖面土壤含水量动态 | 第85-88页 |
7.3.2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剖面土壤储水量动态 | 第88-90页 |
7.3.3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剖面土壤含水量与土壤颗粒分布的关系 | 第90-92页 |
7.3.4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剖面土壤储水量与地形(坡度和坡位)的关系 | 第92-94页 |
7.3.5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剖面土壤储水量与地上部植被生长的关系 | 第94-95页 |
7.4 讨论 | 第95-96页 |
7.5 小节 | 第96-97页 |
第八章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蒸散耗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97-110页 |
8.1 引言 | 第97页 |
8.2 研究方法 | 第97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8页 |
8.3.1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土壤水分净输入动态 | 第97-98页 |
8.3.2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 0~4 m剖面土壤储水量变化 | 第98页 |
8.3.3 典型灌丛小区尺度水分耗散量动态 | 第98-101页 |
8.3.4 生长季土壤水分盈亏和翌年生长季植被耗水 | 第101-104页 |
8.3.5 非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及其植被耗水量 | 第104-105页 |
8.3.6 气象因子对小区灌丛蒸散耗水量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8.3.7 地形因子(坡度)对小区尺度灌丛蒸散耗水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8.3.8 土壤因子(质地层次)对灌丛蒸散耗水量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8.3.9 植被因子对小区灌丛水分耗散量的影响 | 第108页 |
8.4 讨论 | 第108-109页 |
8.5 小节 | 第109-110页 |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0-113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9.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2-113页 |
9.3.1 茎干流补给根区土壤水分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2页 |
9.3.2 茎干流对灌丛耗水的贡献及其生态水文意义 | 第112页 |
9.3.3 植被生长动态与土壤水分以及灌丛蒸散的互动关系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2页 |
附录 | 第122-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