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6页 |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 第18-21页 |
1.1.1 表面活性剂 | 第18-19页 |
1.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第19-20页 |
1.1.3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 第20-21页 |
1.2 黏土和黏土矿物概述 | 第21-24页 |
1.2.1 蒙脱土 | 第22-23页 |
1.2.2 高岭土 | 第23-24页 |
1.3 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的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1.3.1 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的方法 | 第24页 |
1.3.2 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的修饰机制 | 第24-27页 |
1.3.3 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的表面特征 | 第27-29页 |
1.4 有机修饰黏土吸附有机、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1.4.1 有机修饰黏土吸附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 | 第29-30页 |
1.4.2 有机修饰黏土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 第30-32页 |
1.4.3 有机修饰黏土同时吸附有机、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 | 第32-33页 |
1.5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 BS-12对膨润土和高岭土的修饰机制 | 第36-5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2.1.2 离子交换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1.3 BS-12吸附实验方法 | 第39页 |
2.1.4 BS-12修饰黏土的TOC、比表面积和XRD图谱 | 第39-40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2.2.1 SBC曲线的变化 | 第41-42页 |
2.2.2 疏水修饰出现的转折点 | 第42-43页 |
2.2.3 Vanselow离子交换选择性系数 | 第43-45页 |
2.2.4 BS-12在膨润土和高岭土上的吸附等温线 | 第45-46页 |
2.2.5 修饰土的TOC含量、晶层间距和比表面积 | 第46-48页 |
2.3 BS-12对膨润土、高岭土修饰机制的对比 | 第48-49页 |
2.4 结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DTAB对两性膨润土和高岭土的阳离子复配修饰机制 | 第51-6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3.1.2 离子交换实验 | 第52-53页 |
3.1.3 DTAB吸附实验 | 第53-54页 |
3.1.4 测定方法 | 第54页 |
3.1.5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8页 |
3.2.1 DTAB对两性膨润土的复配修饰机制 | 第54-61页 |
3.2.2 膨润土复配修饰机制讨论 | 第61-62页 |
3.2.3 DTAB对两性高岭土的复配修饰机制 | 第62-67页 |
3.2.4 高岭土复配修饰机制及其与膨润土复配机制的差异 | 第67-68页 |
3.3 结论 | 第68-69页 |
第四章 BS-12+DTAB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的表征 | 第69-8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9-7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4.1.2 两性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 | 第70页 |
4.1.3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高岭土的表面特征 | 第70-71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71页 |
4.1.5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1-85页 |
4.2.1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高岭土的TOC含量 | 第71-73页 |
4.2.2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高岭土的比表面积 | 第73-74页 |
4.2.3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高岭土的XRD分析 | 第74-77页 |
4.2.4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高岭土的红外光谱 | 第77-78页 |
4.2.5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高岭土的热重(TG)曲线 | 第78-81页 |
4.2.6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高岭土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81-85页 |
4.2.7 BS+DT复配修饰黏土表面特征的对比 | 第85页 |
4.3 结论 | 第85-87页 |
第五章 BS-12+DTAB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对菲的吸附 | 第87-10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7-88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88-89页 |
5.1.3 实验步骤 | 第89页 |
5.1.4 测定方法 | 第89页 |
5.1.5 数据处理 | 第89-9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2页 |
5.2.1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对菲的吸附等温线 | 第90-93页 |
5.2.2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吸附菲的影响因素及热力学特征 | 第93-96页 |
5.2.3 BS+DT复配修饰高岭土对菲的吸附等温线 | 第96-98页 |
5.2.4 BS+DT复配修饰高岭土吸附菲的影响因素及热力学特征 | 第98-101页 |
5.2.5 BS+DT 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吸附菲的讨论 | 第101-102页 |
5.3 结论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BS-12+DTAB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对Cr(Ⅵ)的吸附 | 第104-11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104-105页 |
6.1.2 实验设计 | 第105-106页 |
6.1.3 实验步骤 | 第106页 |
6.1.4 测定方法 | 第106页 |
6.1.5 数据处理 | 第106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7页 |
6.2.1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 | 第106-109页 |
6.2.2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吸附Cr(Ⅵ)的影响因素 | 第109-112页 |
6.2.3 BS+DT复配修饰高岭土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 | 第112-114页 |
6.2.4 BS+DT复配修饰高岭土吸附Cr(Ⅵ)的影响因素 | 第114-116页 |
6.2.5 BS+DT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吸附Cr(Ⅵ)的机制 | 第116-117页 |
6.3 结论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STS对两性膨润土和高岭土的阴离子复配修饰机制及表面特征 | 第119-144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2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119-120页 |
7.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120-122页 |
7.1.3 测定方法 | 第122页 |
7.1.4 数据处理 | 第122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43页 |
7.2.1 STS对两性膨润土的复配修饰机制 | 第122-128页 |
7.2.2 STS对两性高岭土的复配修饰机制 | 第128-132页 |
7.2.3 BS+ST复配修饰膨润土、高岭土的表面特征 | 第132-140页 |
7.2.4 BS+ST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机制的讨论 | 第140-142页 |
7.2.5 BS+ST与BS+DT复配修饰机制的对比 | 第142-143页 |
7.3 结论 | 第143-144页 |
第八章 BS-12+STS复配修饰膨润土和高岭土对菲、总Cr的吸附 | 第144-165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144-146页 |
8.1.1 实验材料 | 第144-145页 |
8.1.2 实验方法 | 第145-146页 |
8.1.3 数据处理 | 第146页 |
8.2 结果与讨论 | 第146-162页 |
8.2.1 BS+ST复配修饰膨润土对菲的吸附等温线 | 第146-148页 |
8.2.2 BS+ST复配修饰膨润土吸附菲的影响因素 | 第148-151页 |
8.2.3 BS+ST复配修饰高岭土对菲的的吸附等温线 | 第151-152页 |
8.2.4 BS+ST复配修饰高岭土吸附菲的影响因素 | 第152-154页 |
8.2.5 BS+ST复配修饰膨润土对总Cr的吸附 | 第154-158页 |
8.2.6 BS+ST复配修饰高岭土对总Cr的吸附 | 第158-162页 |
8.3 两性-阴与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黏土对菲和总Cr吸附的对比 | 第162-164页 |
8.3.1 BS+ST膨润土和高岭土对菲和总Cr的吸附机制 | 第162-163页 |
8.3.2 BS+ST与BS+DT黏土对菲和总Cr吸附的对比 | 第163-164页 |
8.4 结论 | 第164-165页 |
第九章 两性修饰膨润土及其复合材料在塿土改良上的应用 | 第165-181页 |
9.1 材料与方法 | 第166-168页 |
9.1.1 实验材料 | 第166页 |
9.1.2 修饰膨润土和生物炭的制备 | 第166页 |
9.1.3 实验设计 | 第166-167页 |
9.1.4 数据处理 | 第167-168页 |
9.2 结果与讨论 | 第168-179页 |
9.2.1 添加两性修饰土对塿土吸附Cr(Ⅵ)的影响 | 第168-173页 |
9.2.2 添加复合吸附剂对塿土吸附Cr(Ⅵ)的影响 | 第173-175页 |
9.2.3 复合吸附剂的添加对塿土吸附菲的影响 | 第175-177页 |
9.2.4 CS塿土吸附Cr(Ⅵ)和菲的影响因素 | 第177-179页 |
9.2.5 两性修饰土及其复合吸附材料的应用展望 | 第179页 |
9.3 结论 | 第179-181页 |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81-187页 |
10.1 研究结论 | 第181-185页 |
10.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5-186页 |
10.3 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186-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
作者简介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