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不歌而诵谓之赋”说 | 第9-10页 |
二、赋源于古诗之流说 | 第10-11页 |
三、源于楚辞说 | 第11页 |
四、源于战国诸子说等其他说法 | 第11-12页 |
五、综合说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赋体探源的哲学背景与学术渊源 | 第14-24页 |
第一节 赋体探源的哲学理论背景——儒家正名思想 | 第14-17页 |
一、先秦儒家正名思想 | 第15-16页 |
二、名实之辩与文体明辨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赋体探源的学术渊源——文学自觉与辨体意识 | 第17-24页 |
一、文学自觉意识的觉醒 | 第17-18页 |
二、辨文体类别 | 第18-20页 |
三、追溯文体源流 | 第20-24页 |
第二章 美刺与言志——古诗之流说考论 | 第24-36页 |
第一节 古诗之流说提出之背景——汉儒经学观念及诗教观 | 第24-28页 |
第二节 古诗之流说的理论内涵 | 第28-33页 |
一、“赋者,古诗之流”与赋体讽喻观 | 第28-29页 |
二、赋体与“六义”之赋 | 第29-33页 |
第三节 赋体价值观——以《诗》论赋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怨愤与丽辞——楚辞说考论 | 第36-46页 |
第一节 汉赋与离骚的怨愤精神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楚辞说的理论内涵 | 第39-44页 |
一、辞源说 | 第39-41页 |
二、汉至六朝屈原及其作品评价 | 第41-44页 |
第三节 赋体对楚辞的具体继承——精彩绝艳铺采摛文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娱乐与游戏——隐语说考论 | 第46-52页 |
第一节 赋与民间隐语游戏 | 第47-49页 |
一、荀赋与隐语的关系 | 第47-48页 |
二、隐语与赋的游戏娱乐性 | 第48-49页 |
第二节 隐语在赋体形成中的作用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