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4页 |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 | 第9-12页 |
(一) 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 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研究 | 第10页 |
(三) 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 第10页 |
(四) 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模式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五) 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条件和原则的研究 | 第11页 |
(六) 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创新点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14-27页 |
一、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 第14-17页 |
(一) 主体性 | 第14-15页 |
(二) 主体间性概念与特征 | 第15-17页 |
(三)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 | 第17页 |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17-27页 |
(一)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18-21页 |
(二)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与特征 | 第21-25页 |
(三)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 | 第27-33页 |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 | 第27-29页 |
(一) 强调主体性,忽视主体间性 | 第27-28页 |
(二) 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不现实 | 第28页 |
(三) 互动的缺失与方法的简单 | 第28-29页 |
二、现实需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29-33页 |
(一)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 第29页 |
(二)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三)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 第30页 |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30-31页 |
(五) 网络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31-32页 |
(六) 与时俱进品质的必然要求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现 | 第33-43页 |
一、网络——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空间 | 第33-36页 |
(一) 网络社会人们交往的特点适合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3-35页 |
(二) 网民队伍的迅速扩大适合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5页 |
(三) 网络社会许多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5-36页 |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 第36-38页 |
(一) 地位平等的原则 | 第37页 |
(二) 双向互动的原则 | 第37-38页 |
(三) 贴近生活的原则 | 第38页 |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现的途径 | 第38-43页 |
(一) 利用BBS 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8-39页 |
(二) 利用OICQ 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39-40页 |
(三) 利用BLOG 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0-41页 |
(四) 利用E-Mail 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1页 |
(五) 利用WIKI 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