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践共同体探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 第11-12页 |
|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 | 第12页 |
|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现有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 ·对研究成果内容的分析 | 第16-17页 |
| ·文献综述简评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31页 |
|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 ·共同体 | 第19-20页 |
| ·实践共同体 | 第20-21页 |
| ·专业学习共同体 | 第21-22页 |
| ·教师实践共同体 | 第22-23页 |
|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特点 | 第23-25页 |
| ·参与性 | 第23页 |
| ·联结性 | 第23页 |
| ·导向性 | 第23-24页 |
| ·协商性 | 第24页 |
| ·实践性 | 第24-25页 |
|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价值 | 第25-26页 |
| ·有利于培育教师合作文化 | 第25页 |
| ·有利于提升教师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第25页 |
| ·有利于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升实践智慧 | 第25-26页 |
| ·有利于提升教师实践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26页 |
| ·有利于促进“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转化 | 第26页 |
|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 ·教师同伴指导理论 | 第26-27页 |
| ·学习型组织及其理论 | 第27-28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8-31页 |
| 第3章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案例分析—以日本为例 | 第31-37页 |
| ·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 第31-34页 |
| ·合作学习 | 第31-33页 |
| ·同僚性建构 | 第33-34页 |
| ·对我国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启示 | 第34-37页 |
|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 第34-35页 |
| ·坚持课例研究的教学 | 第35-36页 |
| ·合作学习 | 第36-37页 |
| 第4章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影响因素 | 第37-43页 |
| ·共同体成员的准入和参与 | 第37页 |
| ·共同愿景的形成 | 第37-38页 |
| ·合作的文化氛围 | 第38-39页 |
| ·实践与交流的平台 | 第39-40页 |
| ·结构性资源—共享的智库 | 第40-41页 |
| ·在实践和反思中发展 | 第41-43页 |
| 第5章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建构 | 第43-52页 |
|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建构模式 | 第43-45页 |
|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 第45-52页 |
| ·建立共同愿景,学会协同思考和学习 | 第45页 |
| ·培养实践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与水平 | 第45-46页 |
| ·创设真实情境,确立研究主题和方案 | 第46-47页 |
| ·校长提供支持,专家发挥相应的作用 | 第47-49页 |
| ·开辟交流空间,丰富交流内容与形式 | 第49-50页 |
| ·构建合作文化,促进教师协商与理解 | 第50页 |
| ·公开教学实践,加强同伴互助与评价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