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序言 | 第8页 |
第一章 人有审美需求 | 第8-9页 |
一、美是生活的缩影,对美的研究更有利于艺术创作 | 第8页 |
二、审美是一种需求 | 第8-9页 |
第二章 创作者与时代的关系 | 第9-15页 |
一 创作者创作出的艺术形象与所处时代 | 第9-12页 |
(一)、艺术美的核心是形象典型化 | 第9-11页 |
(二)、艺术形象的演化与社会活动 | 第11-12页 |
1、艺术作品包含三个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 第11页 |
2、艺术形象与当时统治者的需要相关 | 第11-12页 |
3、艺术形象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相关 | 第12页 |
二 创作者的价值观与所处时代的关系 | 第12-13页 |
三 创作者的审美理想与所处时代 | 第13-15页 |
(一)、创作方法与审美意识 | 第13页 |
(二)、审美感受与审美理想 | 第13页 |
(三)、审美理想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 第13-15页 |
1、审美理想的产生也是一定社会、生活、时代的要求 | 第13-14页 |
2、不同政治体制下,审美理想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大相径庭 | 第14-15页 |
第三章 艺术种类中版画及其本身特殊的美 | 第15-17页 |
一 艺术种类与绘画种类的划分 | 第15-16页 |
二 版画的独特美 | 第16-17页 |
(一)、版画的发展历程 | 第16页 |
(二)、版画的间接性和复数性及其独特性 | 第16-17页 |
第四章 传统文化的美及创作者的当代转换 | 第17-22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和美 | 第17-20页 |
(一)、“龙飞凤舞”与图腾文化 | 第18-19页 |
(二)、器具上的纹样转变 | 第19页 |
(三)、中华美学中的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 | 第19-20页 |
(四)、中国石窟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 第20页 |
二 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转换 | 第20-22页 |
(一)、赵无极用西方表现力极强的油画形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 | 第20-21页 |
(二)、著名的“85思潮” | 第21页 |
(三)、毕加索对中国文化的评价 | 第21-2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22-23页 |
注释 | 第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4页 |
致谢 | 第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