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技术论文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1 相关概念第14-15页
   ·城市滨水区第14页
   ·带状公园第14页
   ·滨水带状公园第14-15页
     ·滨水带状公园的概念第14页
     ·滨水带状公园的特征第14-15页
   ·植物景观第15页
 2 国内外滨水带状公园研究现状第15-18页
   ·国外滨水带状公园研究第15-17页
     ·滨水景观研究第15-16页
     ·河流绿道研究第16-17页
   ·国内滨水带状公园研究第17-18页
     ·滨水带状公园研究第17页
     ·滨水植物景观研究第17-18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研究第18页
 3 滨水带状公园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8-21页
   ·研究背景第18-1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应用研究第21-40页
 1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21-22页
 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植物景观概况调查第22-23页
   ·样地详查第23页
     ·样地选择第23页
     ·样地调查第23页
   ·植物群落分析和计算方法第23-24页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指标第24页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第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4-38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种类第24-29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科、属分析第25-26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生活型分析第26-27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乡土树种应用分析第27-28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滨水植物应用分析第28-29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第29-38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第29-34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第34-37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第37-38页
 4 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群落结构对生态因子的影响第40-50页
 1 研究方法第40-41页
   ·样地选择原则第40页
   ·观测方法第40-41页
     ·温、湿度测定方法第40-41页
     ·负氧离子浓度测定方法第41页
   ·观测时间第41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41页
 2 研究内容第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不同类型绿地对植物群落生态因子的影响第41-44页
     ·不同绿地类型降温效果日变化第42-43页
     ·不同绿地类型增湿效果日变化第43-44页
     ·不同绿地类型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第44页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生态因子的影响第44-48页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降温的效果分析第45-46页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增湿的效果分析第46-47页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负氧离子浓度释放的影响第47-48页
 4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结构第50-66页
 1 研究方法第50页
 2 研究内容第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64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空间构成第50-56页
     ·滨水带状公园空间构成要素第50-51页
     ·滨水带状公园空间结构特性第51-52页
     ·滨水带状公园空间构成模式第52-56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结构第56-63页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类别第56-59页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分析第59-63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特点第63-64页
 4 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第66-94页
 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体系构建第66-72页
   ·指标建立的原则第66页
   ·评价指标的提出第66-68页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确定第68-72页
     ·第一轮指标筛选第68-69页
     ·第二轮指标筛选第69-71页
     ·第三轮指标筛选及群众反馈第71-72页
   ·评价体系构建总结第72页
 2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第72-76页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72-75页
     ·基于矩阵行的判断矩阵构建第72-74页
     ·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第74-75页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第75-76页
     ·指标的量化第75页
     ·评价等级的确定第75-76页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总结第76页
 3 综合评价实施与结果分析第76-80页
   ·实施方法第76页
   ·结果与分析第76-80页
     ·夹水型带状公园评价结果分析第76-78页
     ·临水型带状公园评价结果分析第78-80页
 4 讨论第80-87页
   ·夹水型带状公园样地植物配置第80-84页
     ·优秀样地的植物配置第80-82页
     ·较差样地的植物配置第82-84页
   ·临水型带状公园样地的植物配置第84-87页
     ·优秀样地的植物配置第84-86页
     ·较差样地的植物配置第86-87页
 5 结论第87-94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的优点第88-89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的不足第89-90页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配置优化建议第90-9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附录1 调查样地概况表第102-103页
附录2 福州市滨水植物应用名录第103-107页
附录3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一第107-111页
附录4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二第111-114页
附录5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三第114-116页
附录6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第116-119页
附录7 专家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一览表第119-120页
附录8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调查问卷第120-121页
附录9 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因子评分标准表第121-124页
附录10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典型植物景观参评照片第124-129页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龙眼DlGI和DlFKF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下一篇:寒兰杂交后代快速繁殖体系及生理生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