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对象和选题缘起 | 第10页 |
二、主体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一) “有”的性质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有”字句的结构和性质 | 第12-13页 |
(三) “有+N”结构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四、关于论文的几点说明 | 第15-16页 |
(一) 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说明 | 第15页 |
(二) 符号说明 | 第15页 |
(三) 语料说明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有+N”结构中的情态类 | 第16-32页 |
一、情态的定义 | 第16-20页 |
(一) 主观性 | 第17-18页 |
(二) 命题外 | 第18-19页 |
(三) 非现实性 | 第19-20页 |
二、“有+N”结构与情态表达 | 第20-21页 |
三、情态类“有+N”的结构语义特征 | 第21-26页 |
(一) 和“N1+有+N2”类“有”字句的区别 | 第22-23页 |
(二) 和“有+N+V”类“有”字句的区别 | 第23-24页 |
(三) 和“N1+有+N2+V”类“有”字句的区别 | 第24-26页 |
四、情态类“有+N”结构典型句式的内部成分分析 | 第26-32页 |
(一) N 的特点 | 第26-27页 |
(二) “有”的性质 | 第27-28页 |
(三)后续成分的特点 | 第28-32页 |
第三章 “有+N”结构情态义的来源 | 第32-39页 |
一、重新分析 | 第32-35页 |
二、结构类推 | 第35-37页 |
三、转喻和语用法的语法化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情态类“有+N”结构的再认识 | 第39-47页 |
一、情态类“有+N”结构的内部分类 | 第39-43页 |
(一)情态义的不同类型 | 第39-41页 |
(二)语义指向的不同类型 | 第41-43页 |
二、与其他情态动词的连用及效果 | 第43-47页 |
(一)情态义的表达顺序 | 第43-44页 |
(二)与情态动词连用的效果分析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