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14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爱情”的含义 | 第14页 |
(二)“爱情教育”的内涵 | 第14-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 第17-24页 |
一、苏霍姆林斯基创立爱情教育思想的个人经历 | 第17-18页 |
二、苏霍姆林斯基创立爱情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 | 第18-20页 |
三、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 第20页 |
(二) 马卡连柯的人道主义理念与爱情观 | 第20-22页 |
四、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 第22-24页 |
(一) 深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 | 第22-23页 |
(二) 进行子女爱情教育的实践活动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教育目标、原则及方法 | 第24-30页 |
一、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 | 第24-25页 |
(一) 培养真正的人 | 第24页 |
(二) 培养未来合格的父母 | 第24-25页 |
二、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25-28页 |
(一) 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 第26页 |
(二) 及早进行的原则 | 第26-27页 |
(三) 活动与交往的原则 | 第27页 |
(四) 协同与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 第27-28页 |
三、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指导方法 | 第28-30页 |
(一) 学校的指导方法 | 第28-29页 |
(二) 家庭与社会的指导方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0-38页 |
一、爱情的道德教育 | 第30-32页 |
(一) 崇高生活目的的教育 | 第30-31页 |
(二) 责任感教育 | 第31-32页 |
(三) 道德美感教育 | 第32页 |
二、爱情的情感教育 | 第32-34页 |
(一) 精神教育 | 第32-33页 |
(二) 友谊教育 | 第33-34页 |
三、爱情的审美教育 | 第34-35页 |
(一) 人性美教育 | 第34页 |
(二) 女性美教育 | 第34-35页 |
四、爱情的伦理教育 | 第35-38页 |
(一) 性伦理教育 | 第35-36页 |
(二) 家庭观念教育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对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38-43页 |
一、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价值 | 第38-40页 |
(一)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38-39页 |
(二)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39-40页 |
二、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40-41页 |
(一) 创新性强 | 第40页 |
(二) 辩证求全 | 第40-41页 |
(三) 实用性强 | 第41页 |
三、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41-43页 |
(一) 苏联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形态的制约 | 第41页 |
(二) 理论概括水平有限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对我国青少年爱情教育的启示 | 第43-50页 |
一、我国爱情教育现况及问题 | 第43-46页 |
(一) 家庭、学校与社会爱情教育现状 | 第43-45页 |
(二) 青少年存在的爱情问题 | 第45-46页 |
二、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对我国青少年爱情教育的启示 | 第46-50页 |
(一) 教育工作者要重视青少年爱情教育 | 第46-47页 |
(二) 家长以身作则,加强与学校沟通 | 第47-48页 |
(三) 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48页 |
(四) 要有探究精神,拓宽爱情教育的范围和途径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