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我国科学传播中的异化现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1 绪论第14-28页
   ·选题意义第14-16页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第16-26页
     ·科学精神问题研究综述第16-19页
     ·科学传播问题研究综述第19-23页
     ·传播异化问题研究综述第23-26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6-28页
     ·研究思路第26页
     ·研究方法第26-28页
2 对科学传播异化现象的理论分析第28-48页
   ·科学传播异化的相关概念第28-36页
     ·什么是科学精神第28-31页
     ·什么是科学传播第31-34页
     ·科学传播异化的界说第34-36页
   ·科学传播异化研究的相关理论资源第36-43页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第36-39页
     ·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论第39-42页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42-43页
   ·科学传播异化现象的基本特点第43-48页
     ·形式上的隐蔽性第44-45页
     ·受众的盲从性第45页
     ·媒介的功利性第45-46页
     ·存在的长期性第46-48页
3 从异化理论视角看科学传播异化的表现形态第48-72页
   ·科普节目和读物中的神秘描述第48-55页
     ·未解之谜的神秘化第49-51页
     ·缺乏科学思想方法的猎奇叙事第51-53页
     ·宣扬反科学的思维方式第53-55页
   ·科幻作品中出现伪科学情节第55-61页
     ·缺乏科学依据的随意幻想第55-58页
     ·违背科学的价值观念第58-60页
     ·以“科学”的形式展现巫术第60-61页
   ·伪科学广告欺骗大众第61-66页
     ·产品宣传不符合科学原理第61-62页
     ·特异效果未经过科学论证第62-64页
     ·隐匿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第64-66页
   ·科技新闻报道的片面性第66-72页
     ·只报道科技成果正面作用而不报道负效应第66-68页
     ·为追求新闻效果而片面夸大科研成果价值第68-70页
     ·回避相关社会矛盾和争议第70-72页
4 从社会建构论视角看科学传播异化产生的原因第72-93页
   ·传播主体方面的原因第72-79页
     ·科学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第73-76页
     ·大众媒体工作者的原因第76-79页
   ·传播受众方面的原因第79-87页
     ·唯科学主义观念的影响第79-83页
     ·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心态的影响第83-87页
   ·科技监管的缺位第87-89页
     ·行业审查的缺位第87-88页
     ·主流舆论监督的缺位第88-89页
   ·科学教育带来的问题第89-93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脱节第89-91页
     ·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的缺陷第91-93页
5 借鉴媒介理论遏制科学传播异化的可能路径研究第93-109页
   ·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提供保障第93-98页
     ·构建专业的传播队伍第93-95页
     ·建立科学传播主体间的整合机制第95-97页
     ·完善科学传播的评价激励机制第97-98页
   ·科学教育在防止科学传播异化中的作用第98-100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第98-99页
     ·加强科学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第99-100页
   ·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媒体人的责任意识第100-105页
     ·科学传播的专业评估机制第101-102页
     ·针对科学传播异化现象的问责机制第102-103页
     ·科学传播媒体人的责任意识养成第103-105页
   ·遏制科学传播异化的社会环境第105-109页
     ·科学传播主渠道的引导作用第105-106页
     ·社会舆论的评价和监督作用第106-107页
     ·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第107-108页
     ·建构遏制科学传播异化的文化氛围第108-109页
6 结语第109-114页
   ·结论第109-111页
   ·创新点第111-112页
   ·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作者简介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体步态分析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研究
下一篇:状态转换下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