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概念界定 | 第16-26页 |
·协同创新 | 第16-20页 |
·联合培养 | 第20-22页 |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 | 第22-23页 |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 | 第23-26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9-40页 |
·国外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 第29-32页 |
·国内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 第32-37页 |
·简要评析 | 第37-40页 |
第三章 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理论基础、适用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40-57页 |
·协同创新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40-47页 |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及内涵解析 | 第40-43页 |
·协同创新理论在联合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43-45页 |
·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模型的构建 | 第45-47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47-49页 |
·系统耦合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49-51页 |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51-53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科学评价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53-57页 |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演进历程及其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基本模式 | 第57-76页 |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演进历程与发展曲线 | 第57-64页 |
·初创阶段(1951—1977年):学研配合培养与“集体”培养 | 第57-58页 |
·探索阶段(1978—1992年):委托培养与产学研联合培养 | 第58-60页 |
·扩展阶段(1993—2006年):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与国(境)内外联合培养 | 第60-61页 |
·深化阶段(2007年至今):联合培养体系构建与协同创新 | 第61-64页 |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嬗变特征 | 第64-66页 |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基本模式 | 第66-76页 |
·以“校际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70-71页 |
·以“校企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 第71-72页 |
·以“校地联合、校企联合”为主的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72-74页 |
·以“多元组织联合”为主的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 第76-102页 |
·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现状与问题 | 第76-88页 |
·国外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 第76-78页 |
·我国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 第78-85页 |
·联合培养工作政府调控机制的问题分析 | 第85-88页 |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与问题 | 第88-92页 |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 第88-89页 |
·联合培养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的问题分析 | 第89-92页 |
·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现状与问题 | 第92-97页 |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 第92-94页 |
·联合培养工作资源共享机制的问题分析 | 第94-97页 |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与问题 | 第97-102页 |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 | 第97-98页 |
·联合培养工作评价机制的问题分析 | 第98-102页 |
第六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改革 | 第102-116页 |
·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机制 | 第102-104页 |
·实施高端人才联合培养专项工程 | 第104-107页 |
·完善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 第107-113页 |
·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层级 | 第107-109页 |
·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内容 | 第109-113页 |
·成立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专门机构 | 第113-116页 |
第七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改革 | 第116-137页 |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物理系统耦合 | 第116-119页 |
·协调组织机构耦合 | 第117-118页 |
·沟通规则程序耦合 | 第118-119页 |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知识基础耦合 | 第119-124页 |
·研发知识耦合 | 第119-120页 |
·培养方案耦合 | 第120-122页 |
·课程设置耦合 | 第122-124页 |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管理系统耦合 | 第124-134页 |
·双导师制耦合 | 第125-126页 |
·奖助制度耦合 | 第126-128页 |
·管理内容耦合 | 第128-130页 |
·质量控制耦合 | 第130-131页 |
·中介服务耦合 | 第131-134页 |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文化价值耦合 | 第134-137页 |
第八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 第137-169页 |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 第137-146页 |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 | 第137-140页 |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 第140-146页 |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 第146-154页 |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 | 第146-148页 |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 第148-154页 |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 第154-165页 |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 | 第154-157页 |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 第157-165页 |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 第165-169页 |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 | 第165-166页 |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 第166-169页 |
第九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改革 | 第169-186页 |
·联合培养工作绩效评价和成果归属评价机制改革 | 第169-173页 |
·联合培养多元组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改革 | 第170-171页 |
·联合培养成果归属及知识产权评价机制改革 | 第171-173页 |
·构建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效益评价体系 | 第173-179页 |
·构建基于“毕业生群体”视角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 | 第179-186页 |
·核心概念 | 第179-182页 |
·模式构建 | 第182-185页 |
·模式评价 | 第185-186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6-190页 |
·研究总结 | 第186-189页 |
·研究展望 | 第189-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3页 |
附录 | 第203-223页 |
致谢 | 第223-22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225-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