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8页 |
·竞争政策的目的 | 第16-17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定义 | 第19-26页 |
·经营者 | 第19页 |
·反垄断问题中协议的概念 | 第19-20页 |
·垄断协议的构成要件与分类 | 第20-21页 |
·纵向协议 | 第21-23页 |
·转售价格维持(RPM) | 第23-24页 |
·纵向价格垄断 | 第24-25页 |
·转售价格维持的豁免 | 第25-26页 |
·概念阐释与说明 | 第26-38页 |
·分销层级的定义 | 第26-28页 |
·价格体系维护 | 第28-29页 |
·价格决策过程与价格结算过程的透明度 | 第29-30页 |
·纵向价格限制行为的市场覆盖率 | 第30-31页 |
·纵向价格垄断的累积效应 | 第31-32页 |
·纵向价格垄断的损害 | 第32-33页 |
·委托-代理冲突 | 第33-35页 |
·费米估算 | 第35页 |
·关于“转售价格维持”和“纵向价格垄断”在本文语境下的关系与转换问题 | 第35-36页 |
·广义、狭义与具体的纵向价格垄断(转售价格维持)行为 | 第36-38页 |
第2章 执法经验与实践动态——欧盟、美国与中国 | 第38-64页 |
·欧盟对转售价格维持问题的规制 | 第38-45页 |
·欧盟在转售价格维持问题上的执法经验对中国的意义 | 第38页 |
·欧盟在商品零售领域的市场经济环境 | 第38页 |
·欧盟在转售价格维持方面的政策目标 | 第38-39页 |
·欧盟目前关于转售价格维持问题的法律与重要政策 | 第39-41页 |
·欧盟对于转售价格维持行为的禁止与豁免规则 | 第41-44页 |
·欧盟各成员国对转售价格维持的执法思路 | 第44-45页 |
·美国对转售价格维持问题的规制 | 第45-59页 |
·美国在转售价格维持问题上的执法经验对中国的意义 | 第45页 |
·美国在商品零售领域的市场经济环境 | 第45-46页 |
·美国在转售价格维持方面的政策目标 | 第46页 |
·美国司法领域在转售价格维持问题上的独特性 | 第46-50页 |
·美国司法领域对于转售价格维持问题执法态度的变化沿革 | 第50-52页 |
·Leegin案——合理性分析框架、司法实务与反响 | 第52-57页 |
·基于中国反垄断法律体系看Leegin案 | 第57-59页 |
·中国对转售价格维持问题的规制 | 第59-64页 |
·中国有关纵向价格垄断的法律法规 | 第59-60页 |
·中国纵向垄断的执法部门 | 第60-61页 |
·中国在商品零售领域的市场经济环境 | 第61页 |
·中国在转售价格维持方面的政策目标 | 第61-62页 |
·中国目前纵向价格垄断行为的特征 | 第62-64页 |
第3章 纵向价格垄断的分类——基于中国执法实践 | 第64-76页 |
·根据纵向价格垄断的主导力量分类 | 第64-67页 |
·上游主导型 | 第64-65页 |
·共同主导型 | 第65页 |
·下游主导型 | 第65-67页 |
·根据纵向价格垄断的实施方式分类 | 第67-68页 |
·直接控制型 | 第67页 |
·间接控制型 | 第67-68页 |
·根据纵向价格垄断的控制手段分类 | 第68-72页 |
·经济处罚型 | 第69-70页 |
·奖励执行型 | 第70页 |
·差别待遇型 | 第70-71页 |
·供应控制型 | 第71页 |
·撤销合作型 | 第71-72页 |
·根据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协议类型分类 | 第72-76页 |
·合同约定型 | 第72-73页 |
·管理政策型 | 第73页 |
·秘密执行型 | 第73-74页 |
·默认许可型 | 第74-76页 |
第4章 经营者实施纵向价格垄断的根本原因 | 第76-100页 |
·相应管理能力的缺乏、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惰性与利益诉求 | 第76-81页 |
·说明 | 第76页 |
·价格体系管理能力的缺乏 | 第76-77页 |
·经营管理人员对于价格体系管理的不理解与管理惰性 | 第77-78页 |
·管理路径依赖 | 第78-79页 |
·避免品牌内价格战 | 第79页 |
·维持分销商利润率 | 第79-80页 |
·维持制造商利润率 | 第80页 |
·控制零售商强行索要促销支持费用的行为 | 第80页 |
·小结——纵向价格垄断的非法“竞争优势” | 第80-81页 |
·纵向价格垄断的感染、传染与恶变效应 | 第81-90页 |
·说明 | 第81-82页 |
·造成纵向价格垄断感染、传染与恶变效应的诱因 | 第82-83页 |
·纵向价格垄断的感染 | 第83-85页 |
·纵向价格垄断的传染 | 第85-88页 |
·纵向价格垄断的恶变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为实现或变相实现横向垄断 | 第90-95页 |
·说明 | 第90页 |
·与纵向价格垄断沿横向损害方向恶变的区别 | 第90-92页 |
·便利于形成制造商卡特尔 | 第92-93页 |
·便利于形成分销商卡特尔 | 第93-95页 |
·为实现或变相实现市场力量恶意利用 | 第95-100页 |
·说明 | 第95页 |
·市场力量(市场支配能力) | 第95-96页 |
·与纵向价格垄断沿滥用损害方向恶变的一致性 | 第96-97页 |
·被具有市场力量的制造商(供应商)恶意利用 | 第97页 |
·被具有市场力量的分销商恶意利用 | 第97-100页 |
第5章 分销体系分销层级数、分销效率与纵向价格垄断 | 第100-118页 |
·衡量商品分销效率的指标——渠道成本占比 | 第100-102页 |
·分销层级数与分销效率、价格秩序间的关系 | 第102-114页 |
·分销层级数与分销效率间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分销层级数与价格秩序间的关系 | 第103-114页 |
·纵向价格垄断行为与商品分销层级数间的关系 | 第114-118页 |
·制造商设计分销体系时与消费者目标间的差异 | 第114-115页 |
·纵向价格垄断与商品分销层级数间的关系 | 第115-118页 |
第6章 纵向价格垄断的损害 | 第118-146页 |
·纵向价格垄断损害的性质 | 第118-120页 |
·纵向价格垄断中的纵向损害 | 第118页 |
·纵向价格垄断中的横向损害 | 第118-119页 |
·纵向价格垄断中的滥用损害(市场力量恶意利用) | 第119-120页 |
·纵向价格垄断本身即具有的损害 | 第120-128页 |
·说明 | 第120-121页 |
·纵向价格垄断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第121页 |
·纵向价格垄断损害了希望进行价格竞争的下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 第121-122页 |
·纵向价格垄断会改变商品的价格透明度,从而扭曲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 第122-124页 |
·纵向价格垄断阻碍了正常的竞争效率传导,削弱了抵消性买方市场力量的作用,降低甚至消除来自分销商层面的降价压力 | 第124-127页 |
·纵向价格垄断排除、限制了品牌内的价格竞争 | 第127页 |
·纵向价格垄断阻碍了分销环节经营模式的创新和经营效率的提升 | 第127-128页 |
·因纵向价格垄断累积效应的显著化而新形成的损害 | 第128-131页 |
·说明 | 第128页 |
·纵向价格垄断会改变整个相关市场的价格透明度,从根本上破坏市场分散决策机制 | 第128-129页 |
·当市场中普遍存在纵向价格垄断时,生产商特别容易形成基于默契的“共谋均衡”,即相当于市场中存在一个基于默契的“横向卡特尔” | 第129-130页 |
·纵向价格垄断削弱了分销层面不同品牌间的价格竞争 | 第130-131页 |
·纵向价格垄断无助于企业提升效率、改善销售管理能力和提高市场拓展能力 | 第131页 |
·纵向价格垄断还可能具有的额外损害 | 第131-136页 |
·说明 | 第131-132页 |
·当纵向价格垄断条款与限制商品销售地域条款相结合时,会对商品的自由流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 第132-133页 |
·当纵向价格垄断条款与歧视销售渠道条款相结合时,会强化歧视效果 | 第133-134页 |
·当纵向价格垄断协议规定分销商必须针对销售价格、销售地域、销售渠道等问题彼此进行监督的话,则其实施效果非常类似横向垄断 | 第134页 |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可能会被用于排挤竞争对手 | 第134页 |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可能会被用于联合抵制行为 | 第134-135页 |
·利用纵向价格垄断不断提升商品价格 | 第135-136页 |
·衡量纵向价格垄断损害程度的几种主要因素 | 第136-138页 |
·小结 | 第138-146页 |
·目前中国存在的纵向价格垄断行为危害非常巨大 | 第138-141页 |
·对纵向价格垄断的执法更容易,执法效果更强 | 第141-143页 |
·不解决以限制销售区域为代表的纵向非价格限制行为的执法问题,对纵向价格垄断的执法最终会以效果有限告终 | 第143-146页 |
第7章 对纵向价格垄断的一些错误认知 | 第146-154页 |
·对纵向价格垄断危害的错误认知 | 第146-148页 |
·错误认知1:中国的纵向价格垄断的危害低 | 第146-147页 |
·错误认知2:未执行到位的纵向价格垄断的危害低 | 第147-148页 |
·对纵向价格垄断认定标准的一些错误认识 | 第148-151页 |
·错误认知3:经营者市场份额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被判定纵向价格垄断 | 第148页 |
·错误认知4:经营者如果属于中小型企业的话应当不受《反垄断法》限制 | 第148-149页 |
·错误认知5:纵向价格垄断的执法范围不包括代理协议 | 第149-150页 |
·错误认知6:由于某些代理协议中代理人无权规定销售价格或是提供销售合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纵向价格垄断问题的 | 第150页 |
·错误认知7:Leegin案先例表明纵向价格垄断(转售价格维持)问题在中国也应该适用合理分析框架 | 第150-151页 |
·对纵向价格垄断的一些错误辩解 | 第151-154页 |
·错误认知8:当纵向价格垄断没有为企业带来明显利润时,不应对企业进行处罚或应尽量从轻处罚 | 第151页 |
·错误认知9:“搭便车”问题是为纵向价格垄断辩护的好理由 | 第151-152页 |
·错误认知10:“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是纵向价格垄断的辩护理由 | 第152-153页 |
·错误认知11:所谓的“建议零售价”、“建议最低零售价”、“最高限价”、“参考价”等 | 第153-154页 |
第8章 转售价格维持的豁免 | 第154-254页 |
·中国《反垄断法》关于转售价格维持问题的豁免规制与程序 | 第154-161页 |
·中国《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豁免程序的规定 | 第154-159页 |
·当前实际可行的转售价格维持豁免途径 | 第159-161页 |
·影响转售价格维持行为除外豁免的因素 | 第161-180页 |
·基于可操作角度对转售价格维持行为除外豁免规则的解读 | 第161-178页 |
·中国《反垄断法》框架下除外豁免规则的漏洞 | 第178-180页 |
·几种可能适用《反垄断法》除外豁免规则的转售价格维持行为 | 第180-243页 |
·救助救灾过程中高于正常市场价格但低于受灾地价格的转售价格固定 | 第180-187页 |
·在商品价格因非市场因素出现极度明显的上扬波动时给予的临时性转售价格固定 | 第187-194页 |
·对必须大幅低于正常价格进行销售的存在特殊经历或特殊情况的商品的转售价格维持 | 第194-199页 |
·新产品上市推广期的短期转售价格维持 | 第199-208页 |
·产品升级换代时的短期转售价格维持 | 第208-210页 |
·商品出厂价面临重大调整时的短期转售价格维持 | 第210页 |
·促销/推广过程中的短期转售价格或转售价格水平固定 | 第210-219页 |
·针对特殊优惠群体的转售价格固定 | 第219-221页 |
·针对首次购买行为的转售价格固定 | 第221-223页 |
·针对重复购买行为的转售价格固定 | 第223-225页 |
·限制商品名义零售原价(媒体宣传原价) | 第225-227页 |
·涉及合理“双重定价”问题的转售价格维持 | 第227-229页 |
·商品涉及复杂售前服务,“搭便车”问题最好通过转售价格维持来解决时 | 第229-243页 |
·对于特殊行业或领域的适用例外(Exception) | 第243-254页 |
·设置反垄断适用例外规则的原因 | 第243-244页 |
·针对农业问题的适用例外 | 第244-246页 |
·最低工资问题的适用例外 | 第246-247页 |
·针对职业体育的适用例外 | 第247-250页 |
·针对出版物转售价格维持的适用例外 | 第250-252页 |
·针对政府定价商品(农产品除外)的适用例外 | 第252-254页 |
第9章 政策建议与总结 | 第254-266页 |
·对于中国纵向价格垄断问题的建议 | 第254-262页 |
·合并《反垄断法》第十四条第(一)项和第(二)项 | 第254-255页 |
·修正《反垄断法》第十五条在除外豁免规则上的漏洞 | 第255页 |
·深入研究纵向协议中关于划分地域、划分市场、歧视销售地域、歧视销售渠道等纵向非价格限制行为的反垄断规制问题,制定相关法律 | 第255-256页 |
·补充关于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反垄断问题衔接 | 第256页 |
·尽快研究制定对于职业体育领域的反垄断适用例外规则 | 第256-257页 |
·废除上海强生案一审、二审的案例参考作用 | 第257页 |
·加强反纵向价格垄断的执法力量和执法力度 | 第257-258页 |
·警惕变相或被伪装的纵向价格垄断行为 | 第258-259页 |
·尽快完善对于下游经营者的罚则问题 | 第259页 |
·纠正GDP贡献量等于经营效率的错误认识,反纵向价格垄断的贡献更集中于福利层面 | 第259-260页 |
·加强对纵向价格垄断(转售价格维持)问题的教育 | 第260-261页 |
·研究细化的企业分销问题指南 | 第261页 |
·研究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合并问题 | 第261-262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62页 |
·本文的遗憾 | 第262-266页 |
·未详尽分析纵向价格垄断的风险问题 | 第262-263页 |
·未对纵向价格垄断高发风险领域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系统性总结 | 第263-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6-270页 |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 第270-280页 |
附录2 《欧盟运行模式条约》第101条 | 第280-282页 |
致谢 | 第282-28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