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一) 家园共育是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 第12-13页 |
(二) 家园共育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 | 第13页 |
(三) 家园共育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3-14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 家庭教育 | 第14页 |
(二) 幼儿园教育 | 第14页 |
(三) 家园共育 | 第14-15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一) 文献法 | 第19页 |
(二) 调查法 | 第19页 |
(三) 观察法 | 第19页 |
第二章 诸城市幼儿教育家园共育取得的成果 | 第19-29页 |
一、政策体系与工作机制陆续建立与完善 | 第20-21页 |
二、家园共育受到社会的广泛的关注 | 第21-23页 |
三、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形式多样 | 第23-26页 |
(一) 家长委员会 | 第23-24页 |
(二) 家长会议 | 第24-25页 |
(三) 家园联系手册 | 第25页 |
(四) 家长学校 | 第25页 |
(五) 幼儿园网站家园交流平台、互联网通讯 | 第25-26页 |
四、结合理论与实践创建家长学校新模式 | 第26-29页 |
(一) 诸城西郊学校成为诸城首个家长学校 | 第27页 |
(二)“ESR”精准式培育·家长学校引入推广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家园共育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42页 |
一、目前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 第29-38页 |
(一) 对家园共育观念认识不清、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 第29-32页 |
(二) 家园共育活动趋于表面化 | 第32-34页 |
(三) 沟通表达方式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 | 第34-35页 |
(四)教师与家长角色定位混乱 | 第35-36页 |
(五) 幼儿园教师责任有待提高 | 第36-38页 |
二、家园共育问题成因探析 | 第38-42页 |
(一) 家长和教师家园共育观念不一致 | 第38-39页 |
(二) 家长和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 | 第39-40页 |
(三) 幼儿园领导者的“三项”管理不到位 | 第40-41页 |
(四) 家园共育相关政策不完善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诸城市幼儿园家园共育改善思路探讨 | 第42-50页 |
一、转变家园共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 第42-43页 |
二、创新家园共育的新形式,增强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有效性 | 第43-45页 |
(一) 建立制度化家园共育,增强家园共育的实效性 | 第43页 |
(二) 建立多渠道家园共育形式,增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 | 第43-45页 |
三、发挥园长在家园共育中的引领作用 | 第45-46页 |
(一) 幼儿园家长工作要深入细致 | 第45-46页 |
(二) 幼儿园环境布置要特色鲜明 | 第46页 |
(三) 幼儿园教师的全面成长发展 | 第46页 |
四、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 第46-50页 |
(一) 严格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 第47页 |
(二)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开展家园共育活动 | 第47-48页 |
(三)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学习家园共育知识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A | 第53-55页 |
附录B | 第55-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