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创新及不足 | 第21-23页 |
第2章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我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平等思想的思想渊源 | 第23-29页 |
·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家的平等思想 | 第23-24页 |
·我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平等思想 | 第24-25页 |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 | 第25-27页 |
·外国早期思想家的平等观 | 第27-29页 |
·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平等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的平等思想 | 第32-45页 |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毛泽东的平等思想 | 第32-34页 |
·朴素的平等价值取向 | 第32-33页 |
·推崇自我价值和崇尚独立自由的人格平等 | 第33页 |
·反对强权对民族不平等的抗议 | 第33-34页 |
·大同社会理想的追求 | 第34页 |
·大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平等思想 | 第34-36页 |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平等思想 | 第36-38页 |
·建立以平分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分配方法 | 第36-37页 |
·以武装形式建立政权,实现人民政治平等 | 第37-38页 |
·推广教育,发展文化平等 | 第38页 |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平等思想 | 第38-41页 |
·调整经济平等政策,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 | 第39-40页 |
·加强民主政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 第40页 |
·普及以抗战为核心的文化教育 | 第40-41页 |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平等思想 | 第41-44页 |
·公平分配土地财产,建立人民平等地位 | 第41-42页 |
·建立联合政府,实现民主政治 | 第42-43页 |
·发展大众文化,促进党风建设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平等思想 | 第45-57页 |
·建国后毛泽东的经济平等思想 | 第45-47页 |
·以公有制来代替我国传统小农经济 | 第45-46页 |
·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改革保障公有制的实行 | 第46-47页 |
·毛泽东经济平等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 第47页 |
·建国后毛泽东的政治平等思想 | 第47-50页 |
·“人民民主”是毛泽东平等思想的核心 | 第47-48页 |
·以人民代表大会等民主制度来保证人民权利 | 第48-49页 |
·毛泽东政治平等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 第49-50页 |
·建国后毛泽东的文化平等思想 | 第50-52页 |
·破除封建,解放思想 | 第50-51页 |
·平衡教育资源,落实双百方针 | 第51-52页 |
·毛泽东文化平等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 第52页 |
·建国后毛泽东的社会平等思想 | 第52-55页 |
·民族平等和身份平等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前提 | 第52-53页 |
·构建民主制度保障社会平等 | 第53-54页 |
·毛泽东社会平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 第54-55页 |
·毛泽东平等思想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平等的有机统一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实质内涵与理论特色 | 第57-64页 |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实质内涵 | 第57-60页 |
·以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人民权利的平等 | 第57-58页 |
·以公有制保障人民收入分配的平等 | 第58页 |
·以“双百”方针解放人民思想上的枷锁 | 第58-59页 |
·加强社会保障,促进教育、就业、医疗等机会平等 | 第59-60页 |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理论特色 | 第60-63页 |
·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 | 第60页 |
·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 第60-62页 |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 | 第62页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历史局限以及当代价值 | 第64-73页 |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历史局限 | 第64-67页 |
·没有把“生产力水平决定平等的实现水平”的观点贯彻到底 | 第64-65页 |
·对公有制的理解出现偏差,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 | 第65-66页 |
·分配方式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 | 第66-67页 |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67-72页 |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67-69页 |
·毛泽东平等思想的现实价值 | 第69-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