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的以人为本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页 |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7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论背景 | 第19-25页 |
·什么是“人学”与“人学思想” | 第19页 |
·近代西方文化中人学思想的表现形态 | 第19-22页 |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 第19-20页 |
·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 | 第20-21页 |
·空想社会主义:人的平等、全面发展 | 第21页 |
·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 | 第21-22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的表现形态 | 第22-23页 |
·“民为邦本” | 第22-23页 |
·“民贵君轻”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 | 第25-32页 |
·人的本质 | 第25-27页 |
·内涵 | 第25页 |
·劳动是人的类特性 | 第25-26页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26-27页 |
·人的主体性 | 第27-29页 |
·主体的实践性 | 第27-28页 |
·主体的能动性 | 第28页 |
·主体的自为性 | 第28-29页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29-31页 |
·人的自由 | 第29-30页 |
·人的全面发展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 | 第32-40页 |
·以人为本中的“人” | 第32-34页 |
·“人”是现实的人 | 第32-33页 |
·“人”是广大人民群众 | 第33-34页 |
·以人为本中的“本” | 第34-37页 |
·“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34-35页 |
·“本”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 第35-37页 |
(1)物质需求 | 第35-36页 |
(2)精神需求 | 第36页 |
(3)人的价值体现的需求 | 第36-37页 |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关系 | 第37-39页 |
·一致性 | 第37-39页 |
·区别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40-50页 |
·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为人民服务 | 第40-42页 |
·人民利益至上 | 第40-41页 |
·依靠人民 | 第41页 |
·对人民负责 | 第41-42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 第42-49页 |
·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思想:人民本位 | 第42-45页 |
·江泽民的以人为本思想:执政为民 | 第45-46页 |
·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 | 第46-48页 |
·习近平的以人为本思想:人民主体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1、结论 | 第50页 |
2、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