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论文选题之国内理论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第一章 普罗科菲耶夫生平简介及其创作风格概述 | 第11-17页 |
第一节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早、中期的生平简介 | 第11-14页 |
第二节 简述普罗科菲耶夫创作风格中“五条创作路线”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普罗科菲耶夫旋律 | 第17-34页 |
第一节 主题旋律特点及构成要素解析 | 第17-24页 |
一、“普罗科菲耶夫旋律”特点概述 | 第17-18页 |
二、主题旋律的构成要素 | 第18-24页 |
(一) “分解和弦式”旋律 | 第18-20页 |
(二) “三音组式”旋律 | 第20-22页 |
(三) “音阶式”旋律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主题旋律的发展手法解析 | 第24-34页 |
一、旋律模进 | 第24-30页 |
(一) 以短小动机为模进音组 | 第25-27页 |
(二) 以完整乐句为模进音组 | 第27-30页 |
二、旋律转调 | 第30-34页 |
(一) 以和声终止式形成的旋律转调 | 第30页 |
(二) 以模进音组形成的旋律转调 | 第30-32页 |
(三) 以“错音”风格形成的旋律转调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普罗科菲耶夫和声 | 第34-54页 |
第一节 “普罗科菲耶夫和声”特点概述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遵循传统根基巩固调性 | 第35-42页 |
一、普罗科菲耶夫终止式 | 第35-40页 |
(一) 正格终止式 | 第35-38页 |
(二) 变格终止式 | 第38-39页 |
(三) 其他拓展类型终止式 | 第39-40页 |
二、巩固调性的其他形式 | 第40-42页 |
(一) 持续和声(音型) | 第40-41页 |
(二) 低音线性进行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扩张调性创新和声语言 | 第42-49页 |
一、运用“中音功能” | 第43页 |
二、运用“三全音功能” | 第43-45页 |
三、运用“线性功能” | 第45-48页 |
四、运用“复合功能” | 第48-49页 |
第四节 普罗科菲耶夫的“敲击风格” | 第49-54页 |
一、“敲击风格”概述 | 第49-50页 |
二、第五钢琴协奏曲中的“敲击风格” | 第50-54页 |
(一) “机械重复式”敲击风格 | 第50-51页 |
(二) “打破重拍式”敲击风格 | 第51-52页 |
(三) “托卡塔式”敲击风格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第五钢琴协奏曲整体综合分析 | 第54-87页 |
第一节 第五钢琴协奏曲各乐章作品分析 | 第54-80页 |
一、第一乐章 | 第54-60页 |
二、第二乐章 | 第60-64页 |
三、第三乐章 | 第64-67页 |
四、第四乐章 | 第67-75页 |
五、第五乐章 | 第75-80页 |
第二节 第五钢琴协奏曲配器(音色)布局 | 第80-87页 |
一、配器特点概述 | 第80-81页 |
二、各乐章配器(音色)布局分析 | 第81-87页 |
第五章 钢琴协奏曲体裁的继承与创新 | 第87-97页 |
第一节 简述“协奏曲”这一体裁的历史发展 | 第87页 |
第二节 五首钢琴协奏曲体裁与曲式结构简析 | 第87-94页 |
第三节 华彩段落的设计构想 | 第94-97页 |
结语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