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感恩的研究 | 第11-14页 |
| ·感恩的概念 | 第11-12页 |
| ·感恩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 ·感恩的测量 | 第13-14页 |
|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 第14-16页 |
| ·幸福感的概念 | 第14页 |
|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 第14-15页 |
|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 第15-16页 |
|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页 |
| ·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第16-18页 |
| ·两者关系 | 第16-18页 |
| ·感恩影响幸福感的机制 | 第18页 |
| ·感恩干预 | 第18-19页 |
| ·团体心理辅导 | 第19-20页 |
| ·文献总结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0-22页 |
| 3 方法和过程 | 第22-39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 ·马云献、扈岩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量表》 | 第22页 |
| ·Fazio 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 | 第22-23页 |
| ·自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评价表》 | 第23页 |
| ·统计方法 | 第23页 |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 ·实验设计 | 第23-24页 |
| ·研究步骤 | 第24页 |
| ·团体感恩干预 | 第24-37页 |
| ·团体名称 | 第24页 |
| ·团体性质 | 第24页 |
| ·团体目标 | 第24页 |
| ·团体对象 | 第24-25页 |
| ·团体地点 | 第25页 |
| ·活动时间及频率 | 第25页 |
| ·团体领导者 | 第25页 |
| ·理论依据 | 第25-26页 |
| ·团体方案 | 第26-27页 |
| ·辅导过程 | 第27-37页 |
| ·团体评估 | 第37页 |
| ·孝道德育活动 | 第37-39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 ·实验班 1、实验班 2 和控制班在干预前的差异 | 第39-40页 |
| ·感恩水平 | 第39页 |
| ·主观幸福感水平 | 第39-40页 |
| ·实验班 1、实验班 2 和控制班在干预后的差异 | 第40-46页 |
| ·感恩水平 | 第40-41页 |
| ·主观幸福感水平 | 第41-43页 |
|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评价 | 第43-44页 |
| ·学生孝道完成情况 | 第44-46页 |
| 5 讨论与建议 | 第46-52页 |
| ·团体感恩辅导和孝道德育活动相结合的感恩干预方案的效果讨论 | 第46-49页 |
| ·对提升感恩水平的效果讨论 | 第46-47页 |
| ·对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效果讨论 | 第47-48页 |
| ·团体感恩干预显效的讨论 | 第48-49页 |
| ·孝道德育活动的感恩干预方案的效果讨论 | 第49-50页 |
| ·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 第50-52页 |
| ·着力推广团体感恩心理辅导活动 | 第50-51页 |
| ·大力开展孝道德育活动 | 第51-52页 |
| 6 本研究局限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52-54页 |
| ·研究局限 | 第52-53页 |
| ·影响因素 | 第52页 |
| ·持续效果 | 第52页 |
| ·实施条件 | 第52-53页 |
| ·今后研究方向 | 第53-54页 |
| 7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附录 1:总体幸福感量表 | 第57-59页 |
| 附录 2:感戴自评量表 | 第59-60页 |
| 附录 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评价表 | 第60-61页 |
| 附录 4:广东番禺中学学生孝道“六个一”家庭和社区劳动作业 | 第61-62页 |
| 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