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利他链:官民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一、慈善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困境 | 第14页 |
二、官办慈善组织转型的进与退 | 第14-15页 |
三、慈善资源竞争生态下的压力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一、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18-23页 |
二、捐赠动机与动员机制研究 | 第23-26页 |
三、从捐赠筹资到资源动员研究的视角转换 | 第26-29页 |
四、文献评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研究框架 | 第31-61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31-45页 |
一、慈善组织 | 第31-34页 |
二、资源动员 | 第34-39页 |
三、互惠利他链 | 第39-45页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第45-53页 |
一、合法性理论 | 第45-48页 |
二、社会认同论 | 第48-51页 |
三、社会交换论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分析框架 | 第53-56页 |
一、资源动员要素 | 第53-54页 |
二、建立分析框架 | 第54-5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56-61页 |
一、研究类型 | 第56-57页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三、选取个案 | 第58-59页 |
四、进入实地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合法性:资源动员的基础性要素 | 第61-82页 |
第一节 慈善组织的合法性 | 第61-63页 |
第二节 政府行动的限度与组织的合法性 | 第63-66页 |
一、政府的社会治理限度 | 第63-64页 |
二、政府资源获取的合法性约束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救灾动员中的组织合法性 | 第66-71页 |
一、慈善组织在救灾中的资源动员功能 | 第66-69页 |
二、慈善组织在救灾中的行政化历程 | 第69-71页 |
第四节 体制驱动下的组织合法性 | 第71-74页 |
一、组织结构的行政化 | 第71-73页 |
二、组织行为的体制化 | 第73-74页 |
第五节 机会建构下的组织合法性 | 第74-80页 |
一、组织领袖身份的合法性嵌入 | 第74-76页 |
二、影响国家政策倾向 | 第76-78页 |
三、汇聚民意表达利益诉求 | 第78-80页 |
第六节 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合法性要素比较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公信力:资源动员的核心性要素 | 第82-119页 |
第一节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 第83-88页 |
第二节 慈善组织的透明化管理水平 | 第88-92页 |
一、官办慈善组织的“冲击——回应式”透明 | 第88-90页 |
二、民间慈善组织的“主动——持续式”公开 | 第90-92页 |
第三节 慈善组织的能力表现 | 第92-111页 |
一、慈善组织专业化运作水平 | 第92-98页 |
二、慈善组织的资源网络 | 第98-107页 |
三、慈善组织的服务绩效 | 第107-111页 |
第四节 慈善组织的监督惩处管理水平 | 第111-116页 |
第五节 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公信力来源比较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动员技术:资源动员的操作性要素 | 第119-159页 |
第一节 在参与中动员 | 第120-131页 |
一、官办慈善组织的符号化参与动员 | 第121-125页 |
二、民间慈善组织的一体化参与动员 | 第125-131页 |
第二节 动员中的市场导向 | 第131-142页 |
一、管理方式的改革:嵌入企业化经验 | 第133-135页 |
二、公益营销:已认同的技术 | 第135-138页 |
三、社会企业:有争议的技术 | 第138-140页 |
四、政府购买服务:契约技术及效用 | 第140-142页 |
第三节 媒体动员 | 第142-150页 |
一、组织内媒体工具:“工作动态”与“捐赠者培育” | 第143-144页 |
二、与组织外媒体的合作:“出面”与“去谈” | 第144-146页 |
三、网络动员:从“微公益”到“善客” | 第146-148页 |
四、媒体议题的“造势”:元叙事与小叙事 | 第148-150页 |
第四节 志愿者的动员 | 第150-157页 |
一、官办慈善组织的“联合动员” | 第150-153页 |
二、民间慈善组织的“同心圆式动员” | 第153-157页 |
第五节 慈善组织动员技术的借用与比较 | 第157-159页 |
第六章 路径与逻辑:资源动员要素运作的特征表现 | 第159-173页 |
第一节 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结果的差异 | 第159-164页 |
一、数量结果的差异 | 第159-161页 |
二、定性结果的差异 | 第161-164页 |
第二节 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路径差异:资源从何而来 | 第164-167页 |
一、官办慈善组织:“依附性”与“政慈一体化” | 第164-165页 |
二、民间慈善组织:“共意性”与“嵌入一体化” | 第165-167页 |
第三节 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同一逻辑:资源缘何而来 | 第167-173页 |
一、资源动员中的需求满足逻辑 | 第167-170页 |
二、资源动员中的互惠利他逻辑 | 第170-1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73-190页 |
第一节 资源动员互惠利他链的建构 | 第173-181页 |
一、资源动员三要素间的关系 | 第173-174页 |
二、互惠利他链:一个概念的建构与内在差异 | 第174-177页 |
三、互惠利他链的理想模式 | 第177-179页 |
四、互惠利他链形成的意义 | 第179-181页 |
第二节 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转型创新之路 | 第181-187页 |
一、官办慈善组织的转型之路 | 第181-183页 |
二、民间慈善组织的创新之路 | 第183-184页 |
三、国家在社会中:互惠合作的关系类型 | 第184-18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87-190页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7-188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1页 |
后记 | 第201-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