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47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12-24页 |
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辨析 | 第24-29页 |
三、关于“中国模式”起点的考察 | 第29-37页 |
四、意义价值、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37-47页 |
第一章 国外关于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第47-67页 |
第一节 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考察 | 第47-55页 |
一、关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考察 | 第47-50页 |
二、关于“日本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 第50-53页 |
三、“德国模式”的整体性解读 | 第53-55页 |
第二节 世界发展中国家关于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 | 第55-60页 |
一、“拉美模式”——“华盛顿共识”失败的写照 | 第55-58页 |
二、第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艰辛探索 | 第58-60页 |
第三节 关于传统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理性审思 | 第60-67页 |
一、“苏联模式”基本内涵的科学界定 | 第60-64页 |
二、整体性视域下的“苏联模式”评价 | 第64-67页 |
第二章 建国以来中国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 第67-91页 |
第一节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第67-72页 |
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根本性力量 | 第67-68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 第68-71页 |
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理性认识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内在张力: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发展之路的艰难开拓 | 第72-80页 |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模式”奠定政治基础 | 第72-75页 |
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对“苏联模式”的修正 | 第75-76页 |
三、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 | 第76-77页 |
四、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 第77-79页 |
五、文化建设——“双百方针” | 第79-80页 |
第三节 崭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式”的开启与探索 | 第80-91页 |
一、对经济改革历史进程的回顾与思考 | 第80-83页 |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历史进程梳理与思索 | 第83-85页 |
三、中国特色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85-87页 |
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 | 第87-88页 |
五、“中国模式”开启的理论基础 | 第88-91页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第91-116页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解读 | 第91-100页 |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 | 第92-93页 |
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显著特点 | 第93-96页 |
三、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重要手段. | 第96-100页 |
第二节 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解析 | 第100-104页 |
一、关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分析 | 第100-102页 |
二、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应对经济危机的优势分析 | 第102-104页 |
三、经济危机对中国特色经济模式的考验与挑战 | 第104页 |
第三节 整体性视域下的“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解读 | 第104-116页 |
一、“第二大经济体”的优势与积极意义 | 第105-107页 |
二、“第二大经济体”背后的挑战与不足 | 第107-113页 |
三、理性对待“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 第113-116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研究 | 第116-134页 |
第一节 科学性、渐进性与民主改革之路内在关系 | 第116-122页 |
一、中国式政治体制改革的评判标准问题 | 第117-118页 |
二、民主是“中国模式”不懈追求的目标 | 第118-120页 |
三、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模式的重要特征 | 第120-122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主要内涵的科学诠释 | 第122-127页 |
一、坚持与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机结合是基本前提 | 第122-124页 |
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属性不动摇是重要保证 | 第124-126页 |
三、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内涵 | 第126-127页 |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 | 第127-134页 |
一、全球化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新挑战 | 第128-132页 |
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理论思索 | 第132-134页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模式研究 | 第134-15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式发展 | 第134-140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诠释 | 第134-136页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第136-139页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与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三大思潮”与当前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 | 第140-146页 |
一、新自由主义思想对改革开放的恶意歪曲和误导 | 第140-143页 |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混淆视听” | 第143-144页 |
三、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隐性影响 | 第144-146页 |
第三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第146-156页 |
一、推进马克思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147-148页 |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指导思想 | 第148-151页 |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151-154页 |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方法 | 第154-156页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模式研究 | 第156-171页 |
第一节 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重归整体性 | 第156-160页 |
一、科学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内涵 | 第156-158页 |
二、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重归整体性 | 第158-160页 |
第二节 社会公平和正义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思索 | 第160-163页 |
一、现阶段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的现实 | 第160-161页 |
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的消极影响 | 第161-163页 |
第三节 关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建议与思考 | 第163-171页 |
一、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警惕平均主义回潮 | 第164-165页 |
二、初次分配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关键 | 第165-167页 |
三、以包容性增长为契点,彰显全民共享理念 | 第167-171页 |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模式研究 | 第171-184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战略选择的回顾与思考 | 第171-175页 |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关系的选择 | 第171-172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关系的选择 | 第172-175页 |
第二节 和平崛起之路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新建构 | 第175-178页 |
一、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的回顾与思考 | 第175-177页 |
二、中国和平崛起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 第177-178页 |
第三节 “中国模式”、全球性问题与大国责任的科学解析 | 第178-184页 |
一、全球性问题与“中国模式” | 第179-181页 |
二、“中国模式”与大国责任 | 第181-184页 |
结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理性接受、科学使用 | 第184-193页 |
一、构建“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 第184-187页 |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国模式” | 第187-190页 |
三、科学使用“中国模式”的积极意义 | 第190-19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3-201页 |
后记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