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阿特拉津的应用概况 | 第11-12页 |
·阿特拉津的理化性质 | 第11页 |
·阿特拉津的污染 | 第11-12页 |
·阿特拉津的污染途径 | 第12页 |
·阿特拉津的毒理学研究 | 第12-14页 |
·阿特拉津对鱼类的毒理学研究 | 第12-13页 |
·阿特拉津对两栖动物的毒理学研究 | 第13-14页 |
·阿特拉津对藻类的毒理学研究 | 第14页 |
·铜绿微囊藻 | 第14-16页 |
·铜绿微囊藻昼夜节律规律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氧化胁迫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8-32页 |
·前言 | 第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藻种和培养条件 | 第18-19页 |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实验设计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结果 | 第25-30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MDA的影响 | 第25-26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抗氧化酶活的影响 | 第26-27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27-29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9-30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物质代谢和吸收的影响 | 第32-41页 |
·前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藻种和培养条件 | 第32页 |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结果 | 第35-39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N、P吸收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微囊藻毒素合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N、P吸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7-39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毒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9页 |
·分析和讨论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昼夜代谢规律的影响 | 第41-49页 |
·前言 | 第4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藻种和培养条件 | 第41页 |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第41页 |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结果 | 第43-46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3-44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4-45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毒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5-46页 |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6页 |
·分析和讨论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