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潘多拉菌强化生物滤塔去除二氯甲烷废气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创新点 | 第14页 |
·二氯甲烷废气污染特征 | 第14-17页 |
·二氯甲烷的性质 | 第14-16页 |
·二氯甲烷污染现状 | 第16-17页 |
·VOCs治理技术 | 第17-24页 |
·物理方法 | 第17-19页 |
·化学法 | 第19-20页 |
·生物法 | 第20-24页 |
·二氯甲烷废气生物净化 | 第24-28页 |
·二氯甲烷的降解菌研究 | 第24-25页 |
·二氯甲烷废气生物净化现状 | 第25-26页 |
·二氯甲烷生物净化的应用前景和展望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8-40页 |
·试验材料 | 第28-33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28-29页 |
·仪器 | 第29-30页 |
·菌株来源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试验装置 | 第31-33页 |
·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工艺参数测定 | 第34-35页 |
·菌种选育方法 | 第35-36页 |
·菌种的富集、分离及纯化 | 第35页 |
·微生物浓度测定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5-36页 |
·菌株降解性能分析 | 第36-38页 |
·菌株生长 | 第36页 |
·环境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二氯甲烷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7页 |
·菌株降解二氯甲烷动力学及产率研究 | 第37页 |
·降解过程碳平衡分析及菌株脱氯效果测试 | 第37-38页 |
·可能代谢中间产物的分析 | 第38页 |
·反应器中生物膜形态观察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二氯甲烷高效降解菌的选育及降解特性研究 | 第40-54页 |
·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和鉴定 | 第40-42页 |
·菌株LX-1对DCM的降解特性 | 第42-53页 |
·菌株LX-1生长和降解二氯甲烷的最佳条件 | 第42-45页 |
·菌株LX-1对二氯甲烷的耐受浓度考察 | 第45-46页 |
·菌株LX-1降解过程碳平衡及脱氯过程分析 | 第46-49页 |
·菌株LX-1降解二氯甲烷的比生长动力学 | 第49-52页 |
·菌株LX-1代谢途径初探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高效菌株LX-1强化生物滤塔启动研究 | 第54-64页 |
·反应器启动阶段的运行性能 | 第54-60页 |
·启动阶段去除率 | 第54-57页 |
·滤塔填料生物膜菌落数考察 | 第57-58页 |
·压降考察 | 第58页 |
·滤塔挂膜期pH、Cl~-变化规律考察 | 第58-60页 |
·滤塔内微生物相考察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生物滤塔稳定运行期工艺的考察和比较 | 第64-74页 |
·去除性能的对比 | 第64-68页 |
·停留时间对二氯甲烷去除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二氯甲烷去除负荷、去除率随进口浓度的变化 | 第66-68页 |
·CO_2生成量和矿化率考察比较 | 第68-70页 |
·CO_2生成量的比较 | 第68-69页 |
·CO_2生成负荷与DCM去除负荷的线性关系 | 第69-70页 |
·抗负荷冲击能力考察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7页 |
·主要结论 | 第74-76页 |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