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引言 | 第13页 |
·CoQ_(10)的结构与性质 | 第13-14页 |
·CoQ_(10)的功能 | 第14-15页 |
·电子传递体功能 | 第14页 |
·抗氧化功能 | 第14-15页 |
·CoQ_(10)的应用 | 第15-18页 |
·在皮肤科及化妆品中的应用 | 第15页 |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 第15-16页 |
·神经性疾病的治疗 | 第16页 |
·治疗线粒体氧化损伤 | 第16页 |
·治疗癌症和肝炎 | 第16-17页 |
·增强机体免疫力 | 第17页 |
·帮助超重患者减轻体重 | 第17页 |
·其它临床方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生物法生产CoQ_(10) | 第18-25页 |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8-19页 |
·微生物转化法 | 第19-22页 |
·前体物质的选择 | 第20-21页 |
·细胞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 | 第21-22页 |
·微生物合成CoQ_(10)的关键酶及基因 | 第22页 |
·CoQ_(10)的分离纯化的研究 | 第22-25页 |
·溶剂萃取法 | 第23-24页 |
·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 | 第24-25页 |
·硅胶层析法 | 第25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5-26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第二章 Sphingomonas sp.ZUTE03的高密度培养及固定化高密度菌株在反应器中转化产CoQ_(10)研究 | 第32-52页 |
·材料 | 第32-34页 |
·菌种 | 第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培养基 | 第32-33页 |
·主要药品 | 第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方法 | 第34-39页 |
·工艺路线 | 第34-35页 |
·CoQ_(10)、Solanesol和PHB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CoQ_(10)检测方法 | 第35页 |
·CoQ_(10)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5页 |
·Solanesol检测方法 | 第35页 |
·Solanesol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5页 |
·PHB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36页 |
·转化率的计算方法 | 第36页 |
·Sphingomonas sp.ZUTE03的高密度培养的研究 | 第36-38页 |
·碳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氮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葡萄糖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酵母膏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装液量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初始pH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Sphingomonas sp.ZUTE03摇瓶培养的过程曲线 | 第38页 |
·批次补加蔗糖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固定化高密度Sphingomonas sp.ZUTE03在三相流化床反应器中转化产CoQ_(10)研究 | 第38-39页 |
·固定化高密度菌体在反应器中转化过程 | 第38-39页 |
·反应器中多批次补加PHB、Solanesol对CoQ_(10)产量影响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CoQ_(10)标准曲线 | 第39页 |
·Solanesol标准曲线 | 第39-40页 |
·PHB标准曲线 | 第40-41页 |
·生物量标准曲线 | 第41-42页 |
·Sphingomonas sp.ZUTE03的高密度培养的研究 | 第42-47页 |
·碳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氮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葡萄糖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酵母膏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44页 |
·装液量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初始pH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46页 |
·Sphingomonas sp.ZUTE03摇瓶培养的过程曲线 | 第46-47页 |
·批次补加蔗糖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47页 |
·固定化高密度Sphingomonas sp.ZUTE03在三相流化床反应器中转化产CoQ_(10)研究 | 第47-49页 |
·固定化高密度菌体在反应器中转化过程 | 第48页 |
·反应器中多批次补加PHB、Solanesol对CoQ_(10)产量影响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三章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GL1转化产CoQ_(10)的研究 | 第52-66页 |
·实验材料 | 第52-54页 |
·菌种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培养基 | 第52页 |
·主要药品 | 第52-53页 |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方法 | 第54-57页 |
·工艺路线 | 第54页 |
·CoQ_(10)、Solanesol、PHB检测方法 | 第54页 |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54页 |
·A.tumefaciens AGL1转化萃取耦合法产CoQ_(10)的工艺研究 | 第54-57页 |
·A.tumefaciens AGL1转化产CoQ_(10)的过程曲线 | 第54页 |
·温度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转化体系量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5页 |
·通透剂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5页 |
·豆油添加量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5页 |
·不同菌体密度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5页 |
·转化体系水相pH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不同前体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6页 |
·前体浓度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CoQ_(10)、Solanesol和PHB标准曲线 | 第57页 |
·生物量标准曲线 | 第57页 |
·A.tumefaciens AGL1转化萃取耦合法产CoQ_(10)的工艺研究 | 第57-64页 |
·转化体系中产CoQ_(10)的过程曲线 | 第57-58页 |
·转化温度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转化体系量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9页 |
·通透剂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豆油添加量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不同菌体密度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61页 |
·转化体系水相pH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不同前体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前体浓度对CoQ_(10)产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四章 CoQ_(10)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66-81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CoQ_(10)标品与粗品 | 第66页 |
·主要药品 | 第66-67页 |
·主要仪器 | 第67页 |
·大孔吸附树脂 | 第67页 |
·方法 | 第67-71页 |
·工艺路线 | 第68页 |
·CoQ_(10)检测方法 | 第68页 |
·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68页 |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初步纯化CoQ_(10) | 第68-70页 |
·树脂的预处理 | 第68-69页 |
·树脂的选择 | 第69页 |
·HPD300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69页 |
·HPD300静态解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69页 |
·吸附溶剂的选择 | 第69页 |
·解吸附剂的选择 | 第69-70页 |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70页 |
·HPD300动态吸附下泄漏曲线 | 第70页 |
·动态吸附的分步洗脱 | 第70页 |
·利用硅胶柱层析技术精制CoQ_(10) | 第70-71页 |
·硅胶层析柱的装填 | 第70-71页 |
·层析柱的上样及洗脱液的分部收集 | 第71页 |
·分离纯化后样品的H~1NMR分析 | 第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标准曲线 | 第71页 |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初步纯化CoQ_(10) | 第71-76页 |
·树脂的选择 | 第71-72页 |
·HPD300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72页 |
·HPD300静态解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72-73页 |
·吸附溶剂的选择 | 第73-74页 |
·解吸附溶剂的选择 | 第74页 |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74-75页 |
·HPD300动态吸附下泄漏曲线 | 第75页 |
·动态吸附的分步洗脱 | 第75-76页 |
·利用硅胶柱层析技术精制CoQ_(10) | 第76-79页 |
·层析柱的上样及洗脱液的分部收集 | 第76-77页 |
·分离纯化后样品的H~1NMR分析 | 第77-78页 |
·纯化前后CoQ_(10) HPLC图谱比对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