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卓越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研究背景及基本概念界定第9-10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1-14页
     ·研究内容第11-12页
     ·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二章 文献研究综述第14-23页
   ·人才可雇佣性学术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第14-17页
     ·可雇佣性发展阶段研究第14-16页
     ·强调环境和劳动力市场作用的可雇佣性内涵研究第16页
     ·关注劳动者个体因素的可雇佣性内涵研究第16-17页
   ·人才可雇佣性的测度研究第17-18页
     ·涵盖外界环境因素的可雇佣性测度研究第17页
     ·强调劳动者个体因素的可雇佣性测度研究第17-18页
   ·工程师人才的可雇佣性研究第18-21页
     ·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第19-20页
     ·工程师认证标准的制定第20-21页
   ·我国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模式和标准研究第21-23页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第21页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研究第21-23页
第三章 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实证方法设计第23-26页
   ·David 概括性模型方法理论第23-24页
   ·实证测量表设计方法第24页
   ·实证调研样本选取原则第24-26页
第四章 “卓越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调查研究第26-38页
   ·调研问卷分析第26-27页
   ·调研样本分析第27-28页
   ·调研检验及分析第28-34页
     ·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开发现状检验分析第28-31页
     ·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开发需求检验分析第31-34页
   ·调研结论分析第34-38页
     ·企业工程师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分析第34-35页
     ·企业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与人才保留关系的分析第35-36页
     ·基于可雇佣性的高校工程师培养模式分析第36-38页
第五章 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能力模型测度与分析第38-50页
   ·调查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第38-42页
   ·调查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42-46页
   ·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能力模型分析第46-50页
     ·能力测度模型相似性比对分析第46-48页
     ·能力测度模型差异性比对分析第48-50页
第六章 “卓越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开发建议第50-59页
   ·转变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从岗位胜任力到职业可雇佣性能力第50-53页
   ·政策引导校企合作,构建四方共赢培养模式第53-57页
   ·为工程师个体可雇佣性开发创造支持条件第57-59页
结论与展望第59-60页
附录 A 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能力测度量表第60-61页
附录 B 工程师可雇佣性能力培养模式调查问卷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冷冻干燥法制备细胞微载体研究
下一篇:磁光调制型旋光仪的原理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