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排桩和波屏障在土木工程减振中的应用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引言 | 第13页 |
·土木工程中常见的振源 | 第13-15页 |
·排桩屏障在减振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排桩屏障减振存在的问题及周期结构形式的提出 | 第18-21页 |
·排桩屏障减振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周期结构的概念及周期性排桩的提出 | 第18-21页 |
·周期结构研究概述 | 第21-27页 |
·周期结构研究简史 | 第21-23页 |
·周期结构的两种衰减域机理 | 第23-25页 |
·周期结构的衰减域特性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7-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创新点 | 第28-31页 |
2 周期结构衰减域及振动特性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31-49页 |
·引言 | 第31页 |
·周期结构的物理基础 | 第31-33页 |
·周期性描述 | 第31-32页 |
·周期结构的Bloch定理 | 第32-33页 |
·二维周期结构频散曲线计算的改进平面波展开法 | 第33-36页 |
·平面波展开法的基本方程和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平面波展开法收敛性的改进 | 第34-36页 |
·维周期结构频散曲线计算的有限元法 | 第36-39页 |
·有限元法在COMSOL中的实现 | 第37-38页 |
·有限元法在ANSYS中的实现 | 第38-39页 |
·粘弹性边界以及波动输入方法 | 第39-49页 |
·二维粘弹性边界条件 | 第39-42页 |
·三维粘弹性边界条件 | 第42-45页 |
·二维粘弹性边界条件下的波动精确输入 | 第45-46页 |
·三维粘弹性边界条件下的波动精确输入 | 第46-49页 |
3 散射型周期性排桩在环境减振中的应用 | 第49-79页 |
·引言 | 第49页 |
·二维散射型周期性排桩对平面内振动的衰减 | 第49-61页 |
·衰减域存在性验证 | 第49-50页 |
·平面内衰减域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5页 |
·数值算例及验证 | 第55-61页 |
·二维散射型周期性排桩对平面外振动的衰减 | 第61-77页 |
·衰减域存在性验证 | 第62-66页 |
·平面外衰减域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69页 |
·数值算例及验证 | 第69-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4 局域共振型周期性排桩在环境减振中的应用 | 第79-103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基本理论 | 第80-83页 |
·控制方程 | 第80-81页 |
·有限元法 | 第81-82页 |
·平面波展开法 | 第82-83页 |
·二维三组元周期性排桩对平面内振动的衰减 | 第83-89页 |
·平面内衰减域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85页 |
·数值算例及验证 | 第85-89页 |
·二维三组元局域共振型周期性排桩对三维振动的衰减 | 第89-101页 |
·频散曲线的验证 | 第89-92页 |
·周期填充排桩两种振动机理分析 | 第92-94页 |
·平面内衰减域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96页 |
·数值算例及验证 | 第96-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5 周期分形排桩在环境减振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第103-121页 |
·引言 | 第103-104页 |
·二维周期分形排桩构造 | 第104-106页 |
·周期分形排桩中典型单元的数学表达 | 第104-105页 |
·周期分形结构的典型单元构造 | 第105-106页 |
·二维周期分形排桩衰减域分析 | 第106-115页 |
·衰减域存在性验证 | 第106-107页 |
·水平衰减域特性分析 | 第107-112页 |
·数值算例及验证 | 第112-115页 |
·维周期分形排桩中弹性波的方向传播特性 | 第115-120页 |
·方向衰减域特性 | 第116-118页 |
·衰减域外的方向传播特性 | 第118-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6 三维三组元周期性波屏障对振(震)动的隔离 | 第121-137页 |
·引言 | 第121-122页 |
·基本理论 | 第122-123页 |
·三维衰减域验证 | 第123-125页 |
·周期性波屏障衰减域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5-128页 |
·数值算例及验证 | 第128-136页 |
·单频简谐荷载分析 | 第129-131页 |
·列车振动荷载分析 | 第131-133页 |
·地震波荷载分析 | 第133-136页 |
·小结 | 第136-137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137-14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7-139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思考和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作者简历 | 第153-15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