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初中生科学成就与学生背景的关系初探--基于PISA国际数据库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一、引言第11-13页
 (一)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二)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2-13页
二、文献综述第13-15页
 (一) 学生背景与学生的学业成就第13页
 (二) 中外已有的保障弱势群体被高校录取的政策第13-15页
  1. 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第13-14页
  2. 平权法案第14-15页
三、研究材料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5-29页
 (一) 本文所用到的研究资源第15-17页
  1. PISA简介第15-16页
  2. PISA公布的学生问卷第16-17页
  3. OECD PISA 2006科学样题第17页
 (二) 相关概念界定——学生背景第17-29页
  1. 家庭最高职业系数(HISEI)第17-23页
  2.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第23-26页
  3. 家庭财产系数(HOMEPOS)第26-27页
  4. 经济社会文化系数(ESCS)的计算方法第27-29页
四、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29-67页
 (一) 样本权重(Sample Weights)第29-33页
  1. 最终学生权重(W_FSTUWT)的计算方法第29-30页
  2. 应用样本权重分析总体第30-33页
 (二) 标准误(Standard Error)第33-35页
  1. 随机抽样下均值标准误的常规计算方法第33-34页
  2. 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计算随机抽样下的均值标准误第34-35页
 (三) 重复权重(Replicate Weights)第35-45页
  1. 应用重复法(Jacknife)计算随机抽样下的均值标准误第35-36页
  2. 应用重复权重(BBR-Fay)计算双层随机抽样下的统计值标准误第36-45页
 (四) 矩阵模型(The Rasch Model)第45-46页
 (五) 近似合理的科学成绩(Plausible value in science)第46-55页
  1. 近似合理值的含义第46-48页
  2. 应用近似合理值计算均值第48-49页
  3. 应用PV值和重复权重计算统计值标准误第49-50页
  4. 应用Macro和WesVar计算PV值的均值标准误(BBR-Fay)第50-55页
 (六) 统计术语(Glossary of Statistical Terms)第55-67页
  1.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s)标准误的计算方法第55-58页
  2. 线性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s)标准误的计算方法第58-62页
  3. 效应值(Effect Size)的计算方法第62-67页
五、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第67-117页
 (一) 五次PISA测试的科学成绩第67-80页
  1. 各地区科学成绩的平均值第67-76页
  2. 科学成绩性别差异效应值大于等于0.15的地区第76-80页
 (二) PISA 2006年测试的科学子领域和科学子尺度第80-99页
  1. 科学兴趣(Interest in Science)第81-85页
  2. 探究科学支持度(Support for Scientific Inquiry)第85-89页
  3. 科学地解释现象(Explaining Phenomena Scientifically)第89-92页
  4. 识别科学议题(Identifying Scientific Issues)第92-96页
  5. 运用科学证据(Using Scientific Evidence)第96-99页
 (三) 科学成绩与学生背景之间的研究结果第99-110页
  1. 科学成绩与经济社会文化系数(ESCS)的关系第99-104页
  2. 比较处境不利学生的科学成绩与处境有利学生的科学成绩第104-110页
 (四) 学生背景显著影响学生科学成绩的原因第110-117页
  1. 学校层面(PISA2009七地区)第110-113页
  2. 家庭层面(PISA2009香港、澳门和卡塔尔)第113-117页
六、研究结论第117-124页
 (一) PISA五次测试的科学成绩第117-118页
  1. 科学教育质量优劣地区第117页
  2. 科学成绩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且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地区第117-118页
 (二) PISA 2006年测试的科学子领域和科学子尺度第118-121页
  1. 科学兴趣第118页
  2. 探究科学支持度第118-119页
  3. 科学地解释现象第119页
  4. 识别科学议题第119-120页
  5. 运用科学证据第120-121页
 (三) 七地区科学成绩与学生背景的结论第121-122页
  1. 科学成绩与经济文化系数的关系第121页
  2. 比较处境不利学生的科学成绩与处境有利学生的科学成绩第121-122页
 (四) 学生背景显著影响学生科学成绩的原因第122-124页
  1. 学校层面(PISA2009七地区)第122-123页
  2. 家庭层面(PISA2009香港、澳门和卡塔尔)第123-124页
七、反思与建议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6页
附录第126-148页
 附录1. MCR_SE_UNIV.sps第126-128页
 附录2. MCR_SE_PV.sps第128-130页
 附录3. MCR_SE_COR.sps第130-132页
 附录4. MCR_SE_COR_1PV.sps第132-134页
 附录5. MCR_SE COR_2PV.sps第134-136页
 附录6. MCR-SE_REG.sps第136-138页
 附录7. MCR-SE_REG_PV.sps第138-140页
 附录8. MCR_SE_EFFECT_PV.sps第140-142页
 附录9. MCR-SE-EFFECT.sps第142-144页
 附录10. 五次PISA测试,参与地区名中英文对照表第144-145页
 附录11. 学生问卷中的相关研究问题详细版第145-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以深圳南山小学为例
下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