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及论文思路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论文思路 | 第14-15页 |
| 第2章 社会思潮概述 | 第15-26页 |
| ·我国主要社会思潮分析 | 第15-18页 |
| ·主流社会思潮 | 第15-16页 |
| ·非主流社会思潮 | 第16-18页 |
| ·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普遍关系 | 第18-20页 |
| ·立足社会问题,现实切入点相同 | 第18-19页 |
| ·或者相互借鉴,或者针锋相对 | 第19-20页 |
| ·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 | 第20-23页 |
| ·立足现实,直指利益,既批判社会问题,又反映时代精神 | 第20页 |
|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发展频率加快,周期缩短 | 第20-21页 |
| ·大众参与,影响广泛,传播迅速 | 第21页 |
| ·多元化程度深刻,各种社会思潮共存,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 ·重术而轻道,实用主义发展强势,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 | 第22-23页 |
| ·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发展的新趋势 | 第23-26页 |
| ·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只作基本了解,并不深入掌握的趋势 | 第23页 |
| ·生活小事逐渐成为结合点,表现出感性化、生活化的趋势 | 第23-24页 |
| ·社会思潮与事件和舆论相结合,有反响大,周期短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 ·对待政治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 第25页 |
| ·传统文化高调回归的趋势 | 第25-26页 |
| 第3章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26-34页 |
|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 第26-27页 |
| ·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关系 | 第26页 |
| ·拓宽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国家意识 | 第26页 |
| ·提高了大学生的民主、自由和追求社会公正的意识 | 第26-27页 |
| ·增强了大学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发展自我的观念 | 第27页 |
| ·引导大学生注重个性的发展,强化自我教育 | 第27页 |
| ·当代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27-30页 |
| ·影响了大学生指导思想的确立 | 第27-28页 |
| ·淡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 第28页 |
| ·消磨了大学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积极性 | 第28-29页 |
| ·迷惑了大学生对价值观的正确选择 | 第29页 |
| ·模糊了大学生与国家命运、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合理关系 | 第29-30页 |
| ·降低了大学生对自身道德发展的重视程度 | 第30页 |
| ·动摇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 第30页 |
| ·当代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 ·主观因素 | 第30-32页 |
| ·客观因素 | 第32-34页 |
| 第4章 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当代社会思潮 | 第34-52页 |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34-37页 |
|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大学生成人成才 | 第34-35页 |
|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大学生勇担历史新使命 | 第35-36页 |
|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努力拼搏 | 第36页 |
|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大学生践行行为规范 | 第36-37页 |
| ·把握当代社会思潮中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 第37-41页 |
| ·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和思想特征 | 第37-40页 |
| ·塑造大学生个体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仰 | 第40-41页 |
| ·优化当代社会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途径 | 第41-46页 |
|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 第41-43页 |
| ·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与控制 | 第43-45页 |
| ·积极拓展高校网络宣传教育阵地 | 第45-46页 |
| ·塑造引领社会思潮的育人环境 | 第46-52页 |
| ·建设文明正义的社会环境 | 第46-48页 |
| ·营造包容理性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48-49页 |
| ·创建民主互信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49-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