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选题和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选题 | 第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关于孔教思想的研究 | 第17-19页 |
·关于孔教和宗教的研究 | 第19页 |
·关于儒学与孔教的研究 | 第19-20页 |
·对孔教思想以及孔教运动中的人物以及哲学思想的研究 | 第20-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创新点及难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孔教概述及对比研究 | 第28-51页 |
·康有为孔教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8-39页 |
·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 | 第28-35页 |
·民初孔教发生的背景 | 第35-39页 |
·儒教的发展过程及定性 | 第39-45页 |
·儒学与孔教 | 第39-40页 |
·儒学与宗教 | 第40-43页 |
·儒教与孔教 | 第43-45页 |
·孔教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 第45-48页 |
·康有为与其他宗教 | 第48-51页 |
第3章 康有为孔教思想 | 第51-104页 |
·孔教的由来及发展 | 第51-53页 |
·康有为孔教思想的由来及概述 | 第53-71页 |
·康有为孔教思想综述 | 第53-56页 |
·康有为提出孔教说的动因 | 第56-63页 |
·康有为孔教说的目的 | 第63-71页 |
·康有为倡导的孔教运动 | 第71-76页 |
·康有为提出孔教思想 | 第76-81页 |
·康有为孔教思想内涵的诠释 | 第81-104页 |
·孔教的教义 | 第81-86页 |
·孔教的理论体系 | 第86-95页 |
·孔教的特征 | 第95-98页 |
·孔教的矛盾 | 第98-104页 |
第4章 康有为同时期重要人物的孔教思想 | 第104-142页 |
·陈焕章在孔教运动中的作用及其孔教思想 | 第104-114页 |
·倡明孔教的必然性 | 第104-106页 |
·陈焕章倡导孔教的活动 | 第106-109页 |
·陈焕章对孔教思想的阐释 | 第109-114页 |
·梁启超对孔教思想的阐释和发展 | 第114-122页 |
·梁启超孔教思想的三次转变 | 第114-119页 |
·梁启超其他有关的孔教思想 | 第119-122页 |
·谭嗣同解读与实践孔教思想 | 第122-132页 |
·陈独秀的孔教思想 | 第132-142页 |
·陈独秀孔教思想的观点和看法 | 第132-134页 |
·陈独秀关于定孔教为国教的态度 | 第134-136页 |
·陈独秀对孔教利弊的分析 | 第136-138页 |
·科学地分析孔教与不可调和的态度 | 第138-142页 |
第5章 康有为孔教后期发展及孔教思想的影响 | 第142-174页 |
·孔教思想在港澳地区及海外传播 | 第142-148页 |
·孔教在香港的发展 | 第143页 |
·孔教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 | 第143-148页 |
·康有为孔教思想孔教运动走向终结剖析 | 第148-163页 |
·从理论基础的角度来深思 | 第149-151页 |
·从初衷和出发点来审视 | 第151-153页 |
·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角度来权衡 | 第153-154页 |
·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证 | 第154-156页 |
·从实践模式的角度评判 | 第156-158页 |
·社会各界的反对 | 第158-163页 |
·孔教思想的影响 | 第163-174页 |
·政治方面影响 | 第164-165页 |
·哲学、文化方面影响 | 第165-170页 |
·精神信仰方面影响 | 第170-171页 |
·凝聚国魂保存中国 | 第171-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