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32页 |
·哲学视野中的苏轼思想 | 第14-19页 |
·苏轼的人生与心路历程简述 | 第14-16页 |
·苏轼的哲学著作 | 第16-17页 |
·文道统一传统与苏轼哲学 | 第17-19页 |
·苏轼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 第19-28页 |
·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创新点 | 第28-32页 |
·基本思路 | 第28页 |
·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2章 苏轼的天道哲学 | 第32-54页 |
·苏轼对天道内涵的诠释 | 第33-47页 |
·物质之天 | 第33-38页 |
·本然之天 | 第38-45页 |
·精神之天 | 第45-47页 |
·天道对人道的启示 | 第47-54页 |
·天道与人道的静态本质:“一” | 第48-50页 |
·天道与人道的动态本质:“顺” | 第50-51页 |
·天道与人道的共同精神:刚健不息 | 第51-52页 |
·落实天道的前提:“无心” | 第52-54页 |
第3章 苏轼的心性哲学 | 第54-78页 |
·苏轼心性观提出的背景 | 第54-60页 |
·人性问题 | 第54-57页 |
·人情问题 | 第57-60页 |
·苏轼对“性”、“情”的理解 | 第60-70页 |
·反对理学家的性善情恶论 | 第60-63页 |
·性情同一 | 第63-70页 |
·心性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 第70-75页 |
·情礼合一 | 第70-73页 |
·“才”“性”二分 | 第73-75页 |
·追求超越之情 | 第75-78页 |
第4章 苏轼的人生哲学 | 第78-104页 |
·苏轼对人生的理解 | 第79-84页 |
·人生是悲剧 | 第79-80页 |
·人生悲剧性的体现 | 第80-84页 |
·苏轼的幸福观:超然自适 | 第84-88页 |
·苏轼人生观对儒释道的融通与超越 | 第88-97页 |
·仁者不忧与乐天知命 | 第90-92页 |
·道法自然与安之若命 | 第92-93页 |
·随缘任运与随遇而安 | 第93-94页 |
·超越性的人生观 | 第94-97页 |
·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 | 第97-104页 |
·自信自尊 | 第97-98页 |
·乐观豁达 | 第98-99页 |
·热爱自然 | 第99-100页 |
·兴趣广泛 | 第100-101页 |
·艺术情怀 | 第101-104页 |
第5章 苏轼的艺术哲学 | 第104-127页 |
·苏轼的哲学与艺术 | 第104-112页 |
·苏轼艺术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的特点 | 第104-106页 |
·对审美愉悦的追求 | 第106-109页 |
·对理性的把握 | 第109-112页 |
·苏轼生命美学的主要范畴 | 第112-127页 |
·超越之美 | 第112-119页 |
·淡泊之美 | 第119-122页 |
·中和之美 | 第122-127页 |
第6章 苏轼的政治哲学 | 第127-158页 |
·苏轼对政治正义的理解 | 第127-132页 |
·认同等级社会的合理性 | 第127-128页 |
·强调君德的关键作用 | 第128-130页 |
·重视权力制约机制 | 第130-132页 |
·儒道互补的政治策略 | 第132-138页 |
·儒道互补与传统政治智慧 | 第132-134页 |
·苏轼对儒道互补政治策略的继承 | 第134-138页 |
·苏轼的义利观 | 第138-142页 |
·君民关系与义利分疏 | 第138-140页 |
·富民为本与义利统一 | 第140-142页 |
·苏轼的礼法观 | 第142-149页 |
·苏轼的礼治思想 | 第142-146页 |
·苏轼的法治思想 | 第146-149页 |
·苏轼的民本思想 | 第149-155页 |
·苏轼的政治品格 | 第155-158页 |
第7章 苏轼哲学思想的特征及其现代启示 | 第158-171页 |
·融合儒释道的思想体系 | 第158-164页 |
·在天道、心性方面的融合 | 第158-160页 |
·在人生哲学方面的融合 | 第160-162页 |
·在艺术哲学方面的融合 | 第162-163页 |
·在政治哲学方面的融合 | 第163-164页 |
·苏轼人生哲学的现代启示 | 第164-171页 |
·启示之一 | 第165-166页 |
·启示之二 | 第166-167页 |
·启示之三 | 第167-168页 |
·启示之四 | 第168-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