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解决重点和难点 | 第13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6页 |
一、先秦儒家人性论论略 | 第16-30页 |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背景下人性论的兴起 | 第16-18页 |
(二)“性相近,习相远”——孔子的人性论 | 第18-22页 |
(三)“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论 | 第22-24页 |
(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人性论 | 第24-27页 |
(五)同源异流与殊途同归 | 第27-30页 |
二、先秦儒家人性论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启示 | 第30-40页 |
(一)思想道德教育事关“治道” | 第30-31页 |
(二)关注人性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 第31-33页 |
(三)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人道德的自我实现 | 第33-35页 |
(四)制度建设与人性矫治 | 第35-40页 |
三、先秦儒家人性论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 | 第40-50页 |
(一)立志高远,以德为先 | 第40-42页 |
(二)重学力行,知行结合 | 第42-44页 |
(三)以道制欲,磨练意志 | 第44-47页 |
(四)注错习俗,所以化性 | 第47-50页 |
四、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