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3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四、预期创新与不足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生态道德信仰的内涵界定及一般特性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生态道德信仰的内涵 | 第17-21页 |
一、生态道德 | 第17-19页 |
二、生态道德信仰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生态道德信仰的主客体结构及一般特性 | 第21-25页 |
一、生态道德信仰的主客体结构 | 第21-22页 |
二、生态道德信仰的一般特性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生态道德信仰需要的逻辑起点 | 第25-31页 |
第一节 以自然作为逻辑起点来确立生态道德信仰 | 第25-27页 |
一、自然的价值 | 第25-26页 |
二、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 | 第26页 |
三、生态本位的偏颇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以人作为逻辑起点来确立生态道德信仰 | 第27-31页 |
一、人的定位(自然之子与社会之子) | 第27-28页 |
二、生态本位的偏颇与人本位的合理性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生态道德信仰的合理性论证 | 第31-41页 |
第一节 生态道德信仰的依据 | 第31-36页 |
一、从生态道德的和谐精神看生态道德信仰 | 第31-33页 |
二、从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看生态道德信仰 | 第33-34页 |
三、从人性看生态道德信仰 | 第34-36页 |
第二节 生态道德信仰由可能到现实的条件 | 第36-41页 |
一、人的解蔽---摆脱技术的宰割 | 第36-37页 |
二、交往理性对工具理性的超越 | 第37-38页 |
三、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与精神的返乡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生态道德信仰的现实意义 | 第41-53页 |
第一节 生态道德信仰与生态道德建设 | 第41-44页 |
一、生态道德信仰生成爱自然的人性 | 第41-42页 |
二、生态道德建设的两个层面:人的生态性与生态道德信仰 | 第42-44页 |
第二节 生态道德信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双重保证 | 第44-46页 |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双重维度 | 第44-45页 |
二、生态道德信仰—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保证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生态道德信仰与文明的进步 | 第46-50页 |
一、生态危机与现代文明的反思 | 第46-47页 |
二、生态道德信仰与生态文化的繁荣 | 第47-50页 |
第四节 生态道德信仰由理论到实践 | 第50-53页 |
一、树立生态道德信仰,增强生态文明理念 | 第50-51页 |
二、增强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