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 ·等速运动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 ·等速运动(isokinetic)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 ·等速运动仪器 | 第15页 |
| ·等速运动训练在临床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膝部骨性关节炎中医和西医的认识 | 第16-17页 |
| ·中医对膝部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第16页 |
| ·西医对膝部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第16-17页 |
| ·肌力训练在KOA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 第17-20页 |
| ·肌力训练的概述 | 第17-18页 |
| ·肌力训练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第18页 |
| ·肌力训练方法 | 第18页 |
| ·肌力训练方法操作步骤 | 第18-20页 |
| ·肌力训练影响因素 | 第20页 |
| ·肌力训练注意事项 | 第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临床资料 | 第23-25页 |
|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 ·病例选择 | 第23-25页 |
| ·诊断标准 | 第23页 |
| ·临床分期 | 第23-24页 |
|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 ·终止实验标准 | 第24页 |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5-41页 |
| ·临床评价方法 | 第25页 |
| ·随机分组方法 | 第25页 |
| ·盲法设计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治疗方案 | 第27-28页 |
| ·治疗组 | 第27-28页 |
| ·对照组 | 第28页 |
| ·疗效指标 | 第28-30页 |
| ·测试指标 | 第30页 |
| ·疗效评定方法 | 第30-31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0-31页 |
| ·观测时点 | 第31页 |
|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 ·研究结果 | 第31-33页 |
| ·病例完成情况 | 第31页 |
| ·病例剔除情况 | 第31-32页 |
| ·两组病人基线情况比较 | 第32-33页 |
|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3-37页 |
| ·等速向心结合等速离心肌力训练组前后患侧大腿围度变化 | 第33页 |
| ·等速向心结合等速离心肌力训练组训练前后患侧膝屈肌功能的比较 | 第33-34页 |
| ·等速向心结合等速离心肌力训练组训练前后患侧膝伸肌功能的比较 | 第34-35页 |
| ·等速向心结合等速离心肌力训练组健侧及患侧训练前后屈伸膝肌的比较,结果见表13 | 第35页 |
| ·等长结合等张肌力训练组前后患侧大腿围度变化,结果见表14 | 第35页 |
| ·等长结合等张肌力训练组训练前后患侧膝屈肌功能的比较 | 第35-37页 |
| ·等长结合等张肌力训练组训练前后患侧膝伸肌功能的比较 | 第37页 |
| ·等长结合等张肌力训练组健侧及患侧训练前后屈伸膝肌功能的比较 | 第37页 |
| ·总体疗效 | 第37-39页 |
| ·疼痛积分比较 | 第38页 |
| ·关节活动度积分比较 | 第38-39页 |
| ·ADL积分比较 | 第39页 |
| ·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39页 |
|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讨论分析 | 第41-43页 |
| ·等长结合等张肌力训练对膝部骨性关节炎的康复的作用 | 第41页 |
| ·等速向心结合等速离心肌力训练对膝部骨性关节炎的康复的作用 | 第41-42页 |
| ·量表的使用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件1 | 第57-58页 |